朝鲜族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朝鲜族神话有《檀君神话》、《高朱蒙神话》、《朴赫居世神话》、《金首露王神话》、《昔脱解王神话》、《金阏智神话》、《创世记》、《史妹结婚》、《木道令与岛女成婚》、《巴里公主》、《成造本歌》、《先门后门》、《帝释歌》等。民间文学还有民谣、传说、民谭(故事)、民间剧等多种形式。朝鲜族民间传说有历史传说、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等。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的代表作品有《金达莱》、《百日红》、和《三胎星》等。民谭多是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主要的作品有《年轻的大力士》、《红松与人参》和《母子情深》等。这些故事在人物关系上,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十分鲜明。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小说、诗歌等开始发展,诗歌和小说有《闻安重根报国雠事》、《感中国义兵事五首》、《晨星》、短篇小说《梦天》等。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展开,朝鲜族文学得到蓬勃发展,流传于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歌谣和戏剧,揭开了现代朝鲜族新文学的序幕,其中如《反日歌》、《民族解放歌》、《统一战线歌》、话剧《血海之唱》等,为朝鲜族文学增加了抗日救亡斗争的新内容。这一时期短篇小说和诗歌的代表作有《暗夜》、《名落孙山》、《北斗星》、《五月的红心》等。另外,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朝鲜刺绣:朝鲜的刺绣是反映了朝鲜妇女美好、细腻的生活感情的民族美好的一种形式。朝鲜族妇女自古以来创造并发展了自己固有的刺绣技法,到了今天,它的形式和技法更加完美了。刺绣品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手工刺绣品,另一种是装饰生活环境的机绣品。手工刺绣亦称绘画刺绣,主要描绘美丽的自然风景、人物、动物、植物等现实。
手工刺绣以多样化的形式、材料和多种刺绣技法装饰的刺绣作品,都反映着刺绣家们苦心思索和探求,创造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势力。机绣是用机器在白地上用色线绣各种花纹的刺绣形式。
朝鲜族人民特别重视教育,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兴办了不少学校。有“宁肯啃树皮,也要让儿女上学”的好传统。解放后,各地纷纷建立“家长会”、“董事会”等民间办学组织,自筹资金、材料,办起了几百所中小学。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综合大学——延边大学。后来陆续创办了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教育学校等高等院校和延边艺术学校等十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和1000多所中小学校。
有文字记载的朝鲜文学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出现。之前的口头文学主要是古代神话传说和歌谣。三国时期高句丽琉璃明王所做的《黄鸟歌》被认为是最早的四言汉诗。三国时期的其它主要汉诗还有定法师的《孤石》、乙支文德的《遣隋将宇仲文》等五言诗以及新罗真德女王送给唐太宗的五言排律《太平颂》。《太平颂》还被收录到中国的《全唐诗》。三国中的百济文化也很发达,不过没有多少作品留世。新罗统一三国后的诗人和作家崔致远,有很高的汉文学造化,被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奠基人。三国时期,借用乡札标记用本国语言进行创作的新罗乡歌开始出现,成为韩国国语文学的开始。新罗统一三国后,国语诗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真圣女王时期,大矩和尚与魏弘汇编了国语诗歌集《三代目》(888年,已失传),可见当时国语诗歌发展的繁荣。现存的乡歌主要是《三国遗事》记载的14首和《均如传》记载的11首,主要有四句体、八句体和十句体。创作于新罗真平王时期的《薯童谣》和《彗星歌》是最早的两首乡歌。继新罗乡歌之后,国语诗歌在高丽时期出现了高丽歌谣(长歌)、景几何体和时调等多种形式。汉文诗歌方面,在11世纪出现了朴寅亮、金富轼、郑知常、金黄元等一批有才华的诗人。
12世纪末,由于武臣专政,许多文人被流放或遁迹山林。一些田园诗歌在这一时期随之出现。李仁老、林椿、吴世才等“海左七贤派”诗人代表着这一文学潮流。韩国著名唯物主义诗人李奎报也出现在这个时期。被称为“韩国李太白”的李奎报是最早描写民间疾苦的诗人,为韩国现实主义诗歌奠定了基础。高丽末期的李齐贤是和李奎报齐名的诗人,二人被称为是高丽文学的双璧。在韩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稗说文学始于高丽时期。
这一体裁打破了骈体文的束缚,在散文领域开拓出一个新的境地,从而促进了后世小说体裁的产生。朝鲜族民间传说有历史传说、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等。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的代表作品有《金达莱》、《百日红》、和《三胎星》等。民谭多是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主要的作品有《年轻的大力士》、《红松与人参》和《母子情深》等。
这些故事在人物关系上,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十分鲜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小说、诗歌等开始发展,诗歌和小说有《闻安重根报国雠事》、《感中国义兵事五首》、《晨星》、短篇小说《梦天》等。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展开,朝鲜族文学得到蓬勃发展,流传于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歌谣和戏剧,揭开了现代朝鲜族新文学的序幕,其中如《反日歌》、《民族解放歌》、《统一战线歌》、话剧《血海之唱》等,为朝鲜族文学增加了抗日救亡斗争的新内容。这一时期短篇小说和诗歌的代表作有《暗夜》、《名落孙山》、《北斗星》、《五月的红心》等。
另外,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朝鲜族民间文学工作者在东北朝鲜族居住地区搜集整理了五千多篇民间故事,结集出版了《延边民间文学作品集》(朝鲜文)、《朝鲜族民间故事选》(汉文)等20多部。
其中,由郑吉云搜集整理的《年轻的大力士》、《六兄弟》、《百日红》等被选辑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朝鲜族民间故事选》,第一次向其他民族的读者系统介绍了朝鲜族民间故事。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金德顺故事集》(裴永镇整理翻译),是我国首次出版的民间故事家本人专集。
1世纪前后,朝鲜形成百济、新罗2个国家。朝鲜史学界认为此时已进入封建社会。两国之间,战争频仍。后来高句丽南下侵略朝鲜半岛,战争继续。至 7世纪由新罗统一了百济。10世纪初,高丽王国兴起,建立了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儒、释、道三教都传入朝鲜半岛南部。佛教在新罗最盛,并创造出灿烂的佛教文化。但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中国儒家思想。百济的文化很发达。285 年,学者王仁东渡日本讲授《论语》,第一次把儒学和汉文传到日本。4世纪, 学者高兴著国史《书记》。百济除成忠的《狱中上书》和兴首的《上义慈王文》个别文章外,没有多少文学作品留给后世,连古老的《书记》一书也早已泯灭不存了。新罗在统一半岛之后(百济新罗)统一),出现强首、金仁问、金大问、良图、薛聪、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远、王巨仁、朴仁范、崔匡等诗人。他们的著作多数只存其名,书已失传。7世纪中叶, 真德女王织在锦缎上送给中国太宗皇帝的五言排律《太平颂》,在中国有一定影响,被收入《全唐诗》。《唐诗品汇》评为“高古雄浑,可与初唐诸作相颉颃”。薛聪的寓言《花王戒》、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残本和金后稷的《谏猎文》,是至今能够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新罗散文。崔致远是这个时期乃至整个朝鲜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和作家。他在中国留学,回国时值新罗末季,因不满现实,隐居伽山,不知所终。他的作品散失不少,但有一部完整的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和散见于其他选集与史书中的诗作流传至今。
朝鲜历代文人都奉他为朝鲜汉文文学的奠基人。借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新罗乡歌,是用本国语言进行创作的最初尝试,也可以说是朝鲜国语文学的发端。它和纯粹的汉文作品相比,是个进步,然而仍有极大的局限性,不懂汉文的人依然无法理解它。现存的新罗乡歌只有14首。这个时期汉文还不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