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陶渊明的看法是‘逃避现实的隐士’,‘不满现实的消极反抗者’,而我却不同意这种观点。这是偏见!”
“东晋王朝的腐朽没落,清高脱俗的陶渊明是无力回天的,但他桀骜不逊,不与达官贵人同流合污,退居林下,以田园作战场,以诗文当武器,积极面对生活,依我看,他是一位独辟蹊径的斗士。”老人目光炯炯,侃侃而谈,“我解放前就被开除党籍,蒙冤34年,但我没有消极颓废,卖书种树,同样报国。得益于陶渊明啊!”
陶渊明《桃花园记》所表达的空想主义要比法国的傅立叶、圣西门和英国的欧文早300年。这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直不阿、关心民瘼的伟大诗人,一生经历坎坷。生于没落官僚家庭的他,少而贫苦,很少交友,“委身在琴书”,“游好在六经”。深受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思想的熏陶,面对民族矛盾突出,内战不断的现实,立志“大济于苍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伟报复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身在田园水乡,浔阳柴桑。他不恋江南美景,心向胡马铁蹄下的张掖和幽州。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魏晋诗人在诗里探寻人生哲学是一个普遍性的主题。他把这些古人的遗迹集中在一起,化成他虚拟的壮游途中所见的景物。表现了少年时志在四方的豪气,对避世的节操和除暴的义气的向往,以及自己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以古人的节义作为精神食粮的意志。
陶渊明29岁出仕,41岁时,因“不肯柬带见督邮”,“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愤然辞去彭泽县令,告别官场,走向田园。他12年间担任过军、政下层小官,时而出仕,时而归田,既在反叛东晋的桓玄手下效过力,又在拥戴东晋的刘裕麾下做过事,这两个军阀连年混战,陶渊明的家乡浔阳曾被洗劫一空,百姓流离失所。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乱也看过了,篡也看过了。”30岁时失去相濡以沫妻子,他的五个孩子都“不好纸笔”。壮年耕耘,尚可维持生计,晚年病体不支,天灾人祸交替而至,致使他无可奈何,被迫向人借贷,以致到了“叩门乞食”的悲惨境地。从这一点上看,他当官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大济苍生”,只是因为官职太小,掌无利剑。而他又是个“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说到这里,不知怎么地,又联想到前段时间报道的现下南方某省那个穿着防弹衣的县委书记。
既然个人大济苍生的理想由于“密网裁而鱼骇、宏罗织而鸟惊”黑暗统治而化为泡影,那就走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道路。 “性本爱丘山”也是他的志趣么。弃官种田去。儒家严正,道教泯灭。这陶渊明把这两种思想融合得多好啊。所以他的人生态度现实而不局促,他的胸襟高旷而又临变守常,他的性格既激进而又恬淡。他的思想和行动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完美和谐统一。
陶渊明归隐而不逃避。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对着田园吟诗作赋,不管多么能反映现实,也不管用多么华丽的辞藻,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农耕的旁观者,而陶渊明却是地地道道的实践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见无杂言,但到桑麻长”。他纵笔讴歌田园生活,对未来还是怀有美好的希望。只是我想不通,这么一位有坚贞不屈傲岸品性和渊博学识的人,他的那几个孩子怎么会“不好纸笔”呢。林老说,古人好酒,那老陶有酒可沽,有蔬可摘,有菊可采,对子女的教育放松了呗。哈哈哈哈,俺们只有这解释。
对古人的评价,时间才是最公正的裁判。他只活了63岁,死后100多年间,他的作品竟没被重视,沈约在《宋书》中把他归入“隐逸传”,不认为他是诗人;《文心雕龙》对他的诗境只字未提;才到齐宋文学理论家钟嵘在编《诗品》时注意到他,但也才列为“中品”诗人;南朝萧统独具慧眼,在《文选》中辑录大量陶诗,作序倍加推崇;到唐代连李白、王维、孟浩然这些大诗人纷纷效法陶诗;宋清两代则出现研究陶诗热潮。“渊明酷似卧龙豪”(龚自珍),谭嗣同认为陶“乃慷慨悲歌之士”;朱自清竟把陶诗与杜、苏并论,显然是以陶渊明的人格和气节来介定的;现代学者林语堂学贯中西,他说“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完美的人物。”
这么一位人物,他是消极的么?
陶渊明的淡泊名利是值得认可的,但是他确实是逃避现实,他自己倒好,过着悠闲的生活,可是老百姓呢?他就那么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像陶渊明这样的淡泊名利的人不少呢!!!只不过,别人没像他那么有文采,懂写好诗,才会令他的逃避现实让许多人淡忘,按这么说来,和尚岂不是也值得说淡泊名利吗?如果陶渊明真正爱国,他就不应该隐居,应该像个男子汗,大胆出来干上一番事业,难道他怕贪官吗?真是可笑,他置老百姓于不顾,就是不对,他就只懂得在诗里说爱国,光说不练。难道我说错了吗?不能因为他是个名人,就认为他没有缺点。从古到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一个男儿本色,他到了老百姓紧要关头,民不聊生的时候,需要他的时候,就自己跑去享福,不管老百姓。这也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如果清官个个都像他一样,只懂得退缩,中国就必亡,所以,我认为,他应该大胆出来为祖国,人民而奋斗,这是为了整个国家,自己隐居,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是自私的行为。我有说得不好的地方,请指出来,可是别骂我哦!!!
其实很多事、很多人不能简单的用对错来区分。
我觉得陶渊明所抱的态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文人对为人处世的一种普遍态度。从屈原到李白、陆游等等。
陶渊明也曾出仕过,当过县令,只是对当时官场的黑暗极度不满,才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逸山林。
如果说在行动上不是积极去改变现状就是消极,那他是有些消极,但就他而言,根本就无力去改变当时的官场,所以他选择了隐逸,选择了独善其身,我倒愿意理解这是另一种积极。
也正是他的独善其身,为中国的文化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也是积极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看法不同 按庄子的出世来说他是积极的 因为他不当当是说出世 他还是有心天下 但是按老子的论语来说 他又是消极的 他向往的那种田园生活明显的与论语的家国天下相违背 甚至可以说是堕落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 他还是积极的 他只是在自己的抱负没办法实施的后才有了出世的向往 这和古代的达则兼及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是一致的!!古代的很多文人是念着论语 但是枕头底下放着一本庄子的(这是真的,不是我杜撰) 总的来说还是积极的!!!
他的观点是退隐避市逍遥山水之间,当然是消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