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什么
□华宣飞
当甲骨上刻上文字,蒙昧与文明就划上了界线。文字之于文字本身,只是一种符号,但它之于文明,却是文明发轫的宣言。互联网,之于互联网本身,只是一种技术,但它之于文明,却是文明传播的新号角。但是,互联网没有文字那么幸运,在某种程度上它正在被误解,或被装入简单的技术模式,或被当作可以利用的媒体,或被用作急功近利的发布渠道,或被当作一种玩具。互联网应有的人文光芒,被一块块厚厚的红布掩盖着。
互联网――信息革命的最伟大技术,它的被掩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它的价值。揭去这一块块红布,昭示互联网的真正涵义,这难吗?
一、 从“技术”到“载体”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烽火、驿站、邮政、电信,以及书籍、报纸、电影、电视,成为不同文明阶段信息的传播渠道与传播载体。它们正是因为附载了文明,才突破了单纯的技术涵义,成为物理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复合体。互联网首先是技术,在最权威的定义中,它实际上也是以技术的属性被定义的。这没有什么不对,互联网的最初形态是运用于军事的“阿帕网”,当初谁也不会想到它会在几十年后获得如此大的发展,会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技术被过重地强调。而人们大多是通过浏览具有某种模式的网站,通过阅读关于模式网站的报道了解互联网的,所以“互联网技术模式本质意识”深入脑际。
对互联网将来的发展形态,我们今天可能也难以作出精确的描述。但目前已经存在的事实,使互联网早已突破了技术的范畴,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存的地球上,它正在成为人类向信息文明迈进的重要纽带,重要载体。盖茨说:“从技术可以看到未来。”但从单纯技术到融合文化精神,是一切技术和技术革命得以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反过来,这种被融合的文化精神的内质,又决定着技术的效能和技术革命的影响力。融合文化精神,成为文明演进的载体,是一切技术的归宿。
二、 从“媒体”到“平台”
“第四媒体”是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作出的权威定义。不知道英文“media”与中文“媒体”之间有没有因翻译的缘故而互丢某些含义。但关于互联网是媒体的定义,显然是强调了互联网作为新闻传播载体的功能。国人最初的普遍理解也是如此,国内建立的第一批网站无不将新闻作为重要内容,似乎有了新闻才够“媒体”,要在互联网上安身必须要媒体味儿十足。不过,得感谢“第四媒体”的概念,它帮助中国人普及了互联网知识,帮助首批商业网站靠“整合”新闻媒体内容获得了认为互联网就是“第四媒体”的用户,促进了初期的中国互联网事业。
但“媒体”的红布正在被揭去。它比较早地被揭去的根本原因,是互联网目前已经复归了它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平台的原始属性与原始使命。关于这一点,互联网上已经十分明了。就连新闻媒体的网站,也在2000年伊始开始逐渐告别“网络版”的概念,扬弃了“媒体”属性,开始迈向“平台”了。
三、 从“发布”到“数据”
信息发布,是目前互联网能够提供的最大的服务与资源,也是网络内容提供商的主要业务。它在客观上也能自然形成某些数据集纳或准数据库,但不大可能形成具有强大检索功能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能为人们提供长期服务的专门数据库。而除信息资源之外,互联网上另一个最有价值的资源恰恰是集中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各种数据库。它们反映的是人文精神的积淀和互联网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反映互联网作为网络思想库的效用。
网络信息发布的一个目的是赢得足够多的“注意力”,在互联网还不盈利的目前,为做数据库而投巨资到搜集、整理信息,购买、整合思想,显然没有即时的信息发布能够收到成效。以数据库“量产”思想,是互联网真正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找到量产思想的途径,是摆在互联网面前的一个课题。
四、 从“玩具”到“工具”
互联网的玩家数不胜数,他们来自网民、ISP/ICP和境内外的风险投资家。网民在互联网面前的游戏心态可以原谅,我们总不能要求他们付钱上网只能研究历史或哲学。而ISP/ICP“旗手”们玩概念玩得互联网处处旗帜招展,却尘土飞扬。风险投资家则将互联网当作资金投入、获利退出的玩具,泡沫翻腾。
尘土与泡沫在互联网初建阶段可能成为引领网络基础发展的因素,但尘土与泡沫决不是互联网的全部。互联网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玩具,它应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工具。尘埃落定,剔除泡沫,实实在在的互联网,才能成为社会的公共工具。这是互联网的社会学属性。
互联网正在向纵深发展,清楚了互联网是什么,才能明了互联网应该怎么做。(首发chinabyte)
2000/02/04
万维网(WWW)
WWW是World Wide Web的英文缩写,中文译为万维网或全球网。
它是人们为解决信息在因特网上传递问题而使用的一种手段。
它将信息以HTML的形式组织起来,使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浏览和检索信息。
http://www.fornew.com/computer/index.asp这个网站里有玩转电脑的内容,推荐给大家共同学习。
就是相互联结的网络啊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