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异体字。汉字在书写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异体字。意思,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我认为应该是“琳琅”。
《汉语大字典》
【琳琅】亦作“ 琳琅 ”。
1.精美的玉石。 汉 张衡 《南都赋》:“琢琱狎猎,金银琳琅。” 宋 司马光 《奉和济川代书三十韵寄诸同舍》:“琳琅固无价, 燕 石敢沽诸。” 明 何景明 《七述》:“绘若黼黻,晔如琳琅。”2.借指美好的事物。指优美诗文、珍贵书籍。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怀抱之内,吐琳琅於毛墨之端。”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诗:“文襟即 玄圃 ,笔下成琳琅。” 宋 李昴英 《贺新郎·再用韵饯吴宪》词:“想胸蟠,蕊阙琳琅笈。真作者,世难及。” 清 秋瑾 《梅十章》之八:“留得琳琅千万句,锦函双系碧丝绦。” 宁调元 《感旧集定庵句》诗之六:“ 绿珠 不爱珊瑚树,合配琳琅万轴身。”3.借指美好的事物。指优秀人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 王太尉 ,遇 安丰 、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 季胤 、 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唐 刘禹锡 《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素风传竹帛,高价聘琳琅。” 宋 曾巩 《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诗:“好事今推 霅溪 守,故开新馆集琳琅。”4.玉石相击声。《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晋 挚虞 《思游赋》:“要华电之煜爚兮,佩玉衡之琳琅。” 明 高濂 《玉簪记·重效》:“翠裙摇玉响琳琅。”5.泛指清脆美妙的声音。《云笈七签》卷十六:“仰诵洞章,啸咏琳琅。” 宋 沈辽 《宴集》诗:“尤爱檐间竹,风来响琳琅。” 清 汪懋麟 《祭诰封光禄大夫陈太公文》:“众宾杂遝,笑语琳琅。”
【琳琅满目】见“ 琳琅触目 ”。
【琳琅触目】亦作“ 琳琅触目 ”。亦作“ 琳琅满目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 王太尉 ,遇 安丰 、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 季胤 、 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原谓所见皆名流。后以“琳琅触目”谓眼前所见都是珍贵的物品或美好的诗文。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棉村丽句》:“[ 棉村 ]次日以所作来示,片纸零书,琳琅触目。” 郁达夫 《迟桂花》:“琳琅满目挂在那里的东西,果是件件精致。” 碧野 《江汉行·纪南故城》:“大量出土的钟、鼎、乐器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