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辽东经略(明代官职,主管军事)中,有三位格外突出: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
这三位大明经略中,最能干的就是熊廷弼。
原因很简单,他的对手对他评价最高。
征战一生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打败了无数明朝官员,唯独给熊廷弼起了个外号:“熊蛮子”。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他打心底里认为,“熊蛮子”是个狠人。
执掌盛世的乾隆皇帝,认为熊廷弼“晓畅军事,为明代巨擘”。读史书读到熊廷弼被冤杀,还气愤地写下批语:“观至此为之动心欲泪,而彼之君若不闻,明欲不亡得乎?”
意思是这么有能耐的大臣受冤屈,明朝的皇帝不闻不问,不亡国还有天理吗?激动之下,乾隆皇帝下旨让熊廷弼的后代当官,安排地方官给他建享堂、修祠墓。
这么有本事的经略,怎会落到传首九边的凄惨下场?
因为,他的本事,都体现在埋头做事上。
而在做人处世上,熊经略可就有点“拙”了。
他没有想明白,作为一个大臣,既要会做事,也要会处世;既要有智商,也得有情商。
否则,就会给自己埋下失败的祸根。
一、会做事的人熊廷弼会做实事。明朝万历、天启年间的辽东局势,真的是有“熊”就稳,无“熊”就乱。
他有战略眼光,善于观察大势、预判风险。早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友并)巡按辽东时,熊廷弼就察觉了后金兴起的威胁,敏锐发现李成梁的怠政、纵容是根本原因,为此上书弹劾这位辽东“土霸王”。
不仅如此,他还采取了力所能及的防范措施,提出保卫辽东的方略——“实内固外”和“以夷攻夷”,组织实行军屯,修建了700多里长的边墙以及7座城池尘念、100余座墩台,处罚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将领和官吏。
他有力挽狂澜的胆识和魄力,硬生生把极端不利的局面扭转了过来。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杨镐指挥的数十万明军派告困在与后金军的萨尔浒之战中大败而回,开原、铁岭相继失陷,辽东局势危如累卵。
熊廷弼临危受命出任辽东经略,展现了过人的才干。他制定了正确的策略,以守为主,反对浪战,联合朝鲜牵制后金,使后金军不敢轻进。
他亲自冒着风险巡察沈阳、抚顺等前线,斩杀临阵脱逃的将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等人,整顿败逃回来的军队,迅速稳定了军心、战心。
他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紧要地点,稳固了对后金军的防线。
他还挑选精悍敢战之兵,轮番前往后金管辖的地区,消灭小股部队,骚扰畜牧、农耕活动,使敌人疲于奔命,打出了有声有色的游击战。
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有效稳住了辽东战局。
他有务实的办法,知道怎样把事办成。明末官员有讲空话、讲大话的恶习。熊廷弼完全没有这个毛病,他总是很务实地研究形势、提出对策。对“战”还是“守”的问题,很多官员都流于空谈,不了解军力对比、战场态势,只是把“祖宗之地不可弃”的表态喊得震天响。
熊廷弼却不是这样,他认真分析了辽东明军与后金军的战力对比,认为账面上虽有十二万兵马,但敢打野战、能打野战的只有三、四万人左右,在援军到来之前必须守城,否则会葬送全军。
对练兵的事情,其他官员都是嘴上说说,把任务交给手下的军官就不管了。熊廷弼不仅亲自管,还想出了新办法,把军队打散,以二十五人为一队,用五个老兵带二十个新兵进行训练,很短时间内造就了一支能打仗的部队。
总之,在明末混乱的官场上,熊经略可说是一个少有的能员干吏。可令人惋惜的是,这位一心做事的人才智商高而情商低,在性格和处世上有着明显的缺陷。
明末的官场上,结党和抱团是常态。强势如张居正,也得结成一党,依靠自己的手下来掌握权力、推行政策。
在熊廷弼所处的时代,朝堂上主要有两派政治力量。一派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另一派是依附于宦官的阉党,包括被东林党打击的齐党、楚党、浙党。
熊廷弼哪派也不想参加。
原因之一,他历来秉持“不结党”的理念,希望像海瑞一样,做一个只对皇帝效忠的孤臣、纯臣。
原因之二,他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左右逢源”。在东林党方面,他与杨涟、左光斗等人有交情。在阉党方面,他是湖北人,与湖北官员组成的楚党有天然的联系。
熊廷弼把政治想得太简单了。
海瑞能做孤臣,是因为他身处相对单纯的御史系统,而且长期待在南京、远离中枢,没有实际权力。轮到熊廷弼,作为掌管十几万人马、数百万两白银军费、数十个州县卫所的辽东经略,能在残酷的权力之争中置身事外吗?当然不可能。
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掌握大权后第一件事就是要争抢辽东经略这个位置。否则,谁在京城都坐不稳。
于是,熊经略悲催了。坐着全天下最显赫的封疆宝座,却没有明确的归属,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东林党、阉党轮流“集火”、交叉攻击。
熊廷弼被冤杀,导火索是辽东巡抚王化贞的广宁大败。这场大败之后,天启皇帝的旨意,是“逮化贞,罢廷弼听勘”,就是要求对王化贞逮捕问罪,对熊廷弼则是免职追责,可见皇帝心里是明白的。
可是,最后的结果,却变成了两人都被判死刑、熊廷弼被速杀、王化贞一直活到崇祯年间呢。其中的奥秘,就在“党争”两个字上。
东林党这边,杨涟、左光斗等人倒是帮熊廷弼说了话。可是,王化贞是东林党人,他的老师是大学士叶向高,在东林党影响很大。为了帮王化贞脱罪,很多东林党官员都在给熊廷弼泼脏水,把他推入了险境。
阉党这边,魏忠贤对杨涟、左光斗等人恨之入骨,见他们出来说话,自然就把熊廷弼归于东林党一脉,必欲除之而后快。其他阉党官员也对熊廷弼与东林党走得近很不满, 此时便落井下石,没人帮他说话。
这就样,熊廷弼明明不是直接责任,却由于两头得罪、孤立无援,凄凄惨惨被送上了断头台。
三、说话噎死人的“直男”史书记载,熊廷弼的性格是“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可见,熊经略很有点“直男”风范,想到啥就说啥,碰到谁就怼谁,心直口快得简直不像一个官僚。
万历四十七年,万历皇帝下旨让熊廷弼接替打了败仗的杨镐出任辽东经略。
按惯例,封疆大吏出京之前都要给皇帝上书,感谢提拔,表表决心。但熊廷弼在上书中,反而教训起了皇帝,要求皇帝不要短少辽东的军费,不要催促他出击,不要越过他直接干预指挥,不要让其他官员从旁掣肘,甚至说如果不这样,就会“误臣、误辽,兼误国也”。
仔细想来,熊廷弼提的要求其实很合理,但大家都是聪明人,要不要说得这么直白?好在万历皇帝没有跟他计较,还赏赐了尚方宝剑给他。
天启皇帝上位后,朝中有些官员攻击熊廷弼的防御战略,向皇帝告状,最终把熊廷弼从经略的位置上撤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