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旗主地位十分的高,就连朝廷的重臣都比不得。一般情况下,八旗旗主不是君王就是褚王,贝勒等等,所以他们的地位才会这样的高。
和中堂,他是军机大臣也是大学士,十分受到乾隆的重视,可以说是在朝廷里面只手遮天,权势很高的一个人,但是当他遇到八旗旗主时,他也只能跪下磕头,因为在当代八旗旗主的地位十分的高。
我觉得八旗是清朝的一种奴隶制度,八旗旗主是所有旗人的主子,同时八旗也会分很多等级。在他们那个年代,主子就能够代表一切,只要是主子的意见,这些旗奴就不敢轻易触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甚至有的时候主子要处置他们的生命,处理他们的财产,他们也没有反抗的机会。
那么为何八旗旗主的地位这么的高?我举一个例子吧,清朝初期的重臣范文程,为国立了汗马功劳,没有功劳肯定也是有苦劳的,毕竟已经用重臣来形容他。但是他的妻子被白旗旗主欺负时,这位重臣都没有办法,最终君王的处理方法也只是将白旗旗主进行罚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罚。可见旗主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高,连重臣的妻子被羞辱成这样,也不会拿他们怎么样。
只是到了后来,他们的地位逐渐的下降,但是他们还是按照了之前的方式依旧嚣张跋扈,因为之前有了这个规矩,所以现在拿他们也是没有办法的。
八旗的最高长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初期,这些旗主的权力非常大,地位仅次于皇帝。事实上,当时的皇帝本人也是旗主,只是最大的旗主而已。满清早期的军国大事都需要皇帝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共同裁决。皇帝本人并没有乾纲独断的特权。
八旗下属的基本组织单位叫牛录(汉语译为“佐领”),每个牛录有三百人。牛录越多的旗,实力就越强,旗主地位自然越高。比如最强的正黄旗拥有四十五个牛录,最弱的镶白旗只有十五个牛录。
再次,八旗制度除了将人分成不同等级之外,还能确保发生战争之时,快速确定战士数量,对于保卫边疆,维持统治稳定起到比较重要作用。那么满清时期的八旗旗主地位有多高?举个例子来讲,哪怕旗奴当上了一品大臣,看到旗主的时候,都要下跪行礼,可见旗主权势之大。
在清朝初期,旗主的地位仅次于皇帝。事实上,皇帝本人也是旗主,是最大的旗主。国家大事都需要皇帝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处理,所以他们的权力是很大的。
在每一旗中,地位最高的就是旗主,旗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任何人都不得违反旗主的命令。八旗之间每个旗主各管一旗,互不相扰。努尔哈赤身为八旗之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对所有旗主都有支配的权力。
八旗是清朝的一项根本制度。八旗的旗主身份高于所有的亲人。和珅虽然贵为内阁首席大学士,但他遇上本旗的旗主时,仍然不过是一个旗奴,必须磕头请安。
女真部落,建州氏族,首领努尔哈赤,通过战争和联姻,统一了各个势力集团,鉴于恶劣的政治环境,以及内部纷争,进行了民主集中制,将所辖人口划为八个部分,独立运行,军政一体,亦民亦兵,以不同旗号为名称标志:努尔哈赤身为大汗,亲自统领最精锐忠诚的两黄旗,其余由杰出的成年儿子、侄子和孙子各统领一旗,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和实际管理权以及战时指挥权。以最受宠的多尔衮三兄弟逐渐接手核心的两黄旗。这就是旗主的开始。 皇太极继承大汗位后,建立皇室家族王公爵位制,有亲王、郡王、至低级将军,因为都是红一代,不涉及继承问题。此时的几位旗主都是兄弟子侄,劳苦功高,都受封亲王、郡王,所以称旗主王爷。在激烈的皇权博弈后,皇太极是皇帝,八旗总旗主,直辖三个旗,这就是上三旗。上三旗才能承担护卫皇帝职责,能出任重要官职,上三旗的集体所有的奴才被组编为后来的内务府,也被信任,例如曹雪芹家族。剩下的五个旗,被称为下五旗,由旗主王爷管理。 皇太极整编八旗后,又建立清朝朝廷,管理所辖的土地人口。此时,各位旗主或者年老,或者政治斗争失败,皇太极顺势将那些只拥有爵位但没有八旗管理权的兄弟子侄,全部划分到下五旗。高级爵位的宗室,各自分管一部分佐领,和旗主王爷一起商议本旗事务,称管旗王爷。低级爵位的宗室,享有特殊政治经济待遇,但无法参与管理权。 随着时间推移,一是宗室人口的增加,二是年龄的新陈代谢,三是皇权彻底压倒家族,四是皇帝与家族成员的血缘渐远,五是功臣势力的崛起。而皇帝对宗室、八旗和朝廷的掌控越来越紧,最早的五位旗主王爷世袭,加上后来特赐的几位世袭亲王,其他人都必须降级继承。皇子成年后划入下五旗,参加旗务管理。选派八旗功臣出任都统、副都统,实际管理整个旗务,选派八旗人员出任旗内中级领导——参领、副参领。从八旗抽调精锐成立护卫营健锐营、火器营等,由皇帝直辖,派专人管理。各个旗抽调精锐成立武装单位,由皇帝直辖或者各旗都统管理。可见,旗主王爷虽然世袭,享有所有权,但历代皇帝不断将儿子派来分权。又派旗人官员实际承担管理权。又将旗内力量抽调,由皇帝统领。清军入关后,东北三省实行军政一体化管理,每一省设将军,副手称副都统,统管辖内军民满汉所有事务。清朝在天下要害地方派驻八旗兵,例如朝廷在浙江、福建,设立总督、巡抚,八旗兵则驻扎在杭州,设杭州将军,是闽浙二省最高官职,又在福州、宁波等地方派八旗兵,设副都统,听命于将军。这些派驻天下的八旗,户口在所属的旗,但都直接听命于皇帝。征战时,最早旗主王爷带旗兵出战,后来是年轻英勇的皇子,也就是管旗王爷统帅,再后来是皇帝委派的都统副都统领军,最后直接由皇帝任命临时大将军,八旗只能派旗兵。而旗主王爷不仅逐步失去了独立管理权,又脱离了行政权,又失去了军务权,户口权。甚至于各个旗的兵力、户籍单位都被逐步抽调,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所以,努尔哈赤时代,子侄们各管一旗,是为旗主。皇太极时代,皇帝直辖三旗,老旗主们分管下五旗。再往后,皇子们参与管理权,接着皇帝派官员实际管理旗务。这期间,实行爵位制度,别人都是降级,老旗主受封王爷并世袭,称为旗主王爷。而后世又有皇子皇孙受封世袭王爷,但不可能有旗主的名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帝即是总旗主,又是上等三旗的旗主王爷。因为皇子都是分派到下五旗,而等皇帝即位后,户籍都会调到上三旗。又因为努尔哈赤最早统领的是最精锐的黄旗,黄旗分为正黄、镶黄旗,镶黄旗功臣最多,势力最大,也最受信任,皇帝的户籍也会落在镶黄旗。按排名是,镶黄旗,正白旗,正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