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
1、概念不同。
香港居民身份证是入境处签发给没有香港居留权人士的身份证,而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是入境处签发给拥有香港居留权人士的身份证。
拿到香港居民身份证后,持该身份证件的香港居民要在港7年后,满足“以香港为常住地”的条件,才可以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2、根据公务员事务局公布的公务员的入职要求,根据《基本法》第99条,在1997年7月1日或以后受聘的公务员,必须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
3、根据香港特区第542条《区议会条例》及第547条《区议会条例》,只有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人士,才可依法享有选举中的投票及被选举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身份证
香港居民身份证与永久居民身份证的区别如下:
1、是否具有居民权的不同。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是入境处签发给拥有香港居留权人士的身份证。香港居民身份证香港居民身份证是入境处签发给没有香港居留权人士的身份证。
2、是否有权办理香港护照的不同。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者有权申请香港特区护照,而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者没有权利申请香港特区护照。
3、福利范围不同。虽然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者与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者享受的福利基本相同,但仍然有一部分福利只有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者可以享有,例如投票权、公共房屋申请及社会福利救济金申请,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者享有的福利范围比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者大。
扩展资料:
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申请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中国公民,即有资格申请海外签发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
1、在香港出生,并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任何时间,父亲或母亲已在香港定居;
2、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的任何时间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七年以上;
3、在香港以外地区出生,而在出生时,父亲或母亲是中国公民并在香港有居留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身份证
百度百科-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
百度百科-香港市民
香港身份证的种类
香港身份证共分为两类,分别为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及香港居民身份证。年满11岁人士所领取的身份证,亦称为儿童身份证,而年满18岁人士需於18岁生日后的30天内,更换成人身份证。
香港的临时身份证(正面)[编辑]
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
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是入境处签发给拥有香港居留权人士的身份证。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俗称「三粒(颗)星」,因他们所持有的永久性居民身份证上,注有「***」的标记而得名。其实,该标记的意思与持证人是否拥有香港居留权无直接关系,只代表持证人年龄为18岁或以上,及有资格申领香港特别行政区回港证。香港永久性居民於出入香港边境时,只需出示身分证,亦不需要填写「出入境申报表」即可过关。。在香港法例第115章《入境条例》第2A条中,规定香港永久性居民在不抵触第2AA(2)条的条文下,具有以下权利:
在香港入境;
不会被施加任何逗留在香港的条件,而任何向他施加的逗留条件,均属无效;
不得向他发出递解离境令;及
不得向他发出遣送离境令。
如果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持有人因需要更换新证或因丢失旧证而要补领,在新证未发出前入境处会发出「申请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收据」。此收据具临时身份证的功能。
[编辑]
香港居民身份证
香港居民身份证是入境处签发给没有香港居留权人士的身份证。
[编辑]
智能身份证
香港现正进行最新一代的智能身份证的换领工作。新的智能身份证将遂步替代目前已停止发出的第二代电脑身份证。
智能身份证上有一块晶片储存持证人士的个人资料,包括持证人指纹及电子证书等。除了可以作一般出入境及身分认证用途外,还可以用作网上电子证书、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证,於2007年可同时作香港驾驶执照之用。
持有智能身份证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可使用香港各出入境口岸的e-道自助过关,节省等候时间。
[编辑]
身份证上符号的意思
在香港身份证上,出生日期项目之下,会印有一串符号及英文字母及数字,很多人均不知道这些代码的意思,甚至有所误解。其确实代表的意思如下:
符号 注解
*** 持证人年龄为18岁或以上及有资格申领香港特别行政区回港证
* 持证人年龄为11岁至17岁及有资格申领香港特别行政区回港证
A 持证人拥有香港居留权
B 持证人所报的出生日期或地点或性别自首次登记以后,曾作出更改
C 持证人登记领证时在香港的居留受到入境事务处处长的限制
F 持证人的性别是女性
H1 身份证发出的办事处代号(不适用於智能身份证)
L 持证人曾遗失身份证,L1表示遗失一次,L2表示遗失二次,如此类推
M 持证人的性别是男性
N 持证人所报的姓名自首次登记以后,曾作出更改
O 持证人报称在其他地区或国家出生
K2 身份证发出的办事处代号(不适用於智能身份证)
R 持证人拥有香港入境权
S1 身份证发出的办事处代号(不适用於智能身份证)
U 持证人登记领证时在香港的居留不受入境事务处处长的限制
W 持证人报称在澳门地区出生
X 持证人报称在内地出生
Y 持证人所报的出生日期已由入境事务处与其出生证明书或护照核对(不适用於智能身份证)
Z 持证人报称在香港出生
(一)香港居民的来源和定义
香港本来是新安县的一部分,1842年英国占领了香港岛,当时人口只有2000左右。1860年割让九龙半岛,居民也不多,但在1898年租借新界的时候,新界的居民则有10万左右。目前香港全境的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香港现在常住居民大约有700万,其中98%是不同时期进入香港而具有中国人血统的内地人,且大部分是广东人;外国人占的比例相当小。
从1842年开始,大量人口从广州移民到香港。到了1900年左右,市区的人口已经以广州人为主。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居民来自广东省其他地方,少量来自外省。此外也有2%左右的外国人,以英国人和印度人为主。
一般对于香港居民的定义相当宽松。至今成为香港永久居民的条件,是在香港连续常住7年以上,没有注明种族或国籍来源。但有些外籍人士如果只是拿某种工作签证,例如是家庭佣人(保姆),就可能不符合资格。总的来说,香港政府对大部分华人血统的移民,都采取欢迎的态度,而且他们很容易成为香港居民。
其实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进入香港的。1951年5月以前,香港和大陆之间并没有任何关卡,两方的居民可以自由来往,香港居民的定义根本没有意义。国共内战期间,大量难民涌入香港,香港政府可以说来者不拒。战后人口在短短几年间从不到100万涨到200万。后来虽然设立了关卡,但却有不少人成功“偷渡”。根据1983年以前的法律,凡是成功到达市区的偷渡者,都可以获发香港身份证。这些人居住满7年以后,即可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虽然后来偷渡的人不获发证,断绝了这类港人产生的来源。但在1984年开始,香港政府提供每天150个名额让香港人的内地亲属来港定居,取代了“偷渡”的移民方式。
因此,香港的居民人数一直在增加,而香港人的定义也一直较为宽松。
(二)按照移民时间不同而区分的香港居地
目前香港居民的种类有二:香港居民和香港永久性居民。但如果我们按照其祖先到达香港的时间,我们可以讲香港居民分成两类:原居民和非原居民。而香港的人口主要由后者组成。
1.香港原居民
香港原居民是一种相当特殊的香港居民。缘起于英国人“租借”深圳河以南这一片中同领土(日后被称为“新界”)的时候,受到与地人士一定程度的抵抗。1898年英同租借“新界”99年时,当地大约有居民10万人。他们不愿意受英国人统治,组织了武装反抗,后来虽然给英国人打败,但英国人为了安抚民心,承认他们和他们的后裔为原居民,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传统;男性原居民会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拥有祖先的土地和按照男丁的数目建造自己的房子。目前有原居民身份的人口大概有80万左右,但其中过半数已经移居海外。
值得留意的是,当初英国人占领香港岛和割让九龙半岛的时候,那时居住在香港和九龙一些村庄的居民,并没有得到“原居民”的身份,尽管那些村庄可能比新界某些村庄建立得更早。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反抗,没有争取自己的利益。
对大部分非原居民的香港人来说,香港原居民是一群受保护、享特权的居民,受到不少市民的嫉妒。这些住在新界的人甚至被媒体丑化,非原居民对原居民有一定的误解。而一般市民也不会去深究,原来原居民可以细分为“本地”和“客家”两个曾经是互相敌视的群体。
(l)本地人
很多人以为,所有新界人都是客家人,因为按照罗香林的定义,宋代从中原南迁的人都符合客家人的定义。但在香港新界的原居民中,本地人和客家人有明显的区分:
1.本地人的族谱清楚地记载他们的祖先在宋初到明初期间来到香港;
2.他们占领了香港大部分肥沃的土地;
3.他们说的“本地话”和广州话可以直接沟通,但跟客家话相差比较大;
4.他们在清代的科举中换得本地的名额;
5.上一代的本地人明显对客家人怀有敌意。
确切地说,本地人是在清初“迁界”以前便来到香港定居的居民。最早定居在香港的居民大概在宋代初年迁入,都住在元朗、上水、大埔、沙田等比较肥沃的平原上。他们及其后裔在香港有接近1000年的历史。
目前拥有香港土地最多的五个家族:邓、文、廖、侯、彭,都是本地人,号称五大家族。本地人操一种属于粤语系统的方言,他们自称“本地话”;香港市民一般称之为“围头话”。
本地人迁入香港时,祖籍一般是江西、广东、福建。表面上看来跟后来迁入香港的客家人籍贯相差不远。但是他们迁居香港的时候是宋代,.带来的是宋代的官话;再跟附近的东莞、广州人接触,通婚嫁将近1000年,结果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跟珠江三角洲的广府人相差不大。虽然客家人后来在清初迁入香港而开始跟他们接触,但由于两个人群有敌对的情意结,因而往来不多,导致本地人受客家人的影响不大。
(2)客家人
大部分新界的客家人来港都在“迁界事件”时或以后。有关“迁界事件”的细节已经在其他的章节交代,在此不赘。简单地说,客家人就是因为新安县的居民不够而被招来开垦的“客籍”居民,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香港客家人多半是在1700年至1750年间从粤东移民到香港的,但也有少数在1800年以后才迁入。他们的祖籍地一般是五华、兴宁、梅县,也有少部分来自福建和邻近香港的惠州一带。由于他们移民来港的时候数以万计,建立了400多座村庄,在人数和经济能力上可以和本地人抗衡,因此没有被同化。
直到1970年代以前,客家人在香港新界的乡村居住,过着简单朴素的农村生活。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本地人艰苦,比较乐于外出谋生。客家人的主要特征除了讲客家话以外,建筑、服饰、饮食和一些节日也和本地人有明显的差别,而两个群体之间也很在意这些差别。例如说,虽然香港的客家和本地女人都戴凉帽,但帽上的装饰有一些差别,而她们非常注意这些差别,深怕错戴了对方的凉帽。因此,将所有的原居民当作客家人,既漠视两者的区别,也忽视他们各自的认同感情。另外,客家学先驱罗香林也曾经指出,最早进入香港的客家人缘起于迁界事件,根据香港崇正总会前理事长黄石华引述,“此亦为客族第一期首批迁入香港
香港居民身份证,是仅仅有在港的居住权。为了方便在港的生活,因此可以申请这个身份证。如果是内地人有这个身份证,那么他户口还是在原籍,拿通行证过关,护照也是中国的护照。永久身份所拥有权利比较完善,并且可以申请特区护照。假设一个内地人拥有这个永久身份证,那么说明他已经放弃了内地原本的户口,才能得到这个身份。(有点类似内地的移户口的意思,不过香港没有户口这个概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