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子》,觉得其中“子见南子”真是经典一幕,于那刹那的惊艳后是波澜不惊的深邃与厚重。对白里,动人心魄的美感。
《史记》中确实是记载了“子见南子”的情节: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寥寥数语。司马迁毕竟史学家,不是小说家,走笔至此,嘎然而止,其春秋笔法,令后人不尽唏嘘。
我没有考据癖,仅是在日志中谈谈自己对电影情节的见解罢了。
影片中的南子,被当时的世人普遍认为是个美艳而淫乱的妖姬,狐媚惑主,红颜祸水。倒是孔子一眼看出,她才是卫国真正的掌权者。从片中她对时局的透彻分析来看,她聪慧,机敏,凡事考虑周全,擅弄权术而权倾朝野。她想见孔子,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第一,想会会这个宣扬仁义礼乐的贤夫子,看看是否人如其名;第二,希望看看他能否留在卫国助其治国;第三,想要挽留其做小公子的老师。当然,恐怕第一点才是最重要的,二三无非是说服自己的夫君让自己见孔子。
这一段的影片处理得极美。绵延的深褐色宫闱上细细密密着刺绣的图案,黯淡而华丽,仿佛带着埙的声音那般遥远而神秘的记忆。镜头穿过由重重纱幔组成的长长甬道,当柱子遮住视线时忽的行而回望,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俯首垂拱恭坐于座榻之上,周围静静的,只听见铜雀水漏中清澈的流水均匀清脆的一滴,一滴,又一滴,仿佛远山闲庭上风铃的摇曳。高高的木屐一步步款款而来,穿过蓝色珠帘时发出阵阵窸簌,南子夫人的背影终于出现在镜头中,满头蓝色的珠翠,如孔雀般高贵妖娆;头顶一顶金色的发冠,色泽单一而样式纷繁,惊艳中的雍容华贵。南子用镶嵌着羽毛的团扇拨开珠帘,来到行跪拜的孔丘面前,开启了一段不见刀光剑影却进退维艰的对话。
在孔子与南子的对话中,面对言语轻佻而步步紧逼的南子,孔子始终从容不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对礼节得当,不失圣贤风度。南子的态度在不断试探中由轻视嘲讽逐步改变为尊敬,最后变成了钦佩。南子首先以诗三百中的男女情爱来试探孔子,孔子却以“思无邪”来解说,表明重情更重礼;更在南子提出拜师请求时以年幼弟子相荐,避嫌传道两个目的一箭双雕。南子试探过后,打开天窗说亮话,直接问礼乐制度的可行性,却得到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高尚君子抱负。至此,两人对视良久。南子终于用恳求的声音低声表明希望夫子留在卫国以便再见面,面对南子恳切的目光,孔子却将目光移向他出,空气中静得只听见水漏的嘀嗒。久久沉寂过后,孔子低吟“微臣不便”,却不敢对视南子逼视而来的目光。迫切追问缘由,孔子一句“微臣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如一双无形的手拨动了南子的心中那抚千年孤独的琴弦,而南子最末的一句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则又深深洞穿了孔子孤寂的内心。两句话,在两人各自孤独燃烧的烛火间点亮了一条光路,虽只能遥遥相望,却终于明白自己不是在天地悠悠间独怆然而泪下。南子是个聪明人,明白有些事挽留不来,更何况知音间理解与尊重。于是,她以“曲尊降贵”式的大礼叩拜来表达对孔子的敬重,而孔子也满目浊泪地郑重回拜南子。我想,这次叩拜,无关礼节,而是知音间的相知相惜,其中有踏破铁鞋终觅到的大喜,亦有初见即分别的大悲。两个性情迥异的人,最终从内心深处达成了对彼此的理解和真正的倾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有趣的是,孔子和南子这两个看上去理念、行为完全不一致的人,为什么会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成为知己?或许就在于“相反相成”的道理吧!孔子的仁政理念和“以礼治国”的学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采纳,也得不到民众的理解,饱受白眼,“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的落差,其内心的孤独和落寞可想而知。而南子却能被孔子的高尚人格所感动,真诚地挽留孔子,愿意聆听孔子的教诲,这怎能不令孔子发出“从未见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这样的由衷感叹!而南子,则是一个纵情于欲望的人,一个善于把握人性弱点的人,一个对男性的品德失去信心的人,也是一个聪慧、务实、善于权谋的非凡女子。她委身于可以长自己三十余岁的卫灵公,借助一个昏庸的老男人来实现自己的治国抱负,而且背负了许多骂名。但在南子的内心深处,又怎见得没有对仁爱、礼乐、理想、信仰的渴望?和孔子一样,南子也同样是孤寂的,渴望理解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南子是好德如好色的,这个长期在饱受诟病中坚持自我的聪慧女子,长期通过权谋来释放自己道德焦虑和内心压抑的女子,不仅能理解孔子的痛苦,而且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与折磨的蹂躏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可以说,孔子的出现,如同长期阴雨中的灿烂阳光,令南子找回了久违的感动,以及对理想的希望和渴求。曲太高,因而和寡。此二人,就如经过了揉搓,火炙与沸腾后的深黛色茶叶末,在阳光下沉淀着沉潜色泽的光晕;尽管不被世人接受和赏识,却在生命大挫伤的历练后明白了自己与对方的生命,气度高华而淡然悠远。
剧中的孔子,尽管因克己复礼和对现实的综合权衡而毅然回绝了南子的请求,选择离开卫国继续流亡,但其内心已经为知己所感动,耳畔回响着南子最后那句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不久,南子便在乘车时被刺客一箭洞穿心脏。其临死前想到在早间见到孔子的一幕,嘴角洋溢着会心的微笑,不由令人想到孔夫子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能在有生之时幸会知己,除却巫山非云也,此生足矣。
水滴洞穿了石头,铜雀水漏却永远滴不穿时间。不知最后一袭白衣的如老子的孔子,那个终于明白何为“无为,无不为”的孔子,是否在最后的时光中怀念过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卫国君夫人呢?琴声阵阵,余音绕梁,怆然而苍凉,令人三月不知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