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宝钗鸣不平
红楼梦真是一部伟大的书,其妙处恰在于,它对于各种不同年龄,不同修养的人的适合.不同的人都能从中发现不同层次的美学价值。
于我而言,欣赏层面还停留在闺阁昭传的几个女子身上。
我特别为宝钗感到不平,历来研究红学的人都分为褒钗和褒黛两派。自然褒钗就要贬黛,褒黛就要贬钗。为什么非要在二人之间分个你我高低,非此即彼呢。而林妹妹的孱弱赢得了许多人的同情,所以对貌似站在林妹妹的敌对面的宝钗进行口诛笔伐。说什么,封建主义的卫道者,为达目的,处心积虑不择手段,甚至泯灭美丑……
这样的帽子随便扣在一个15岁的姑娘身上,真和文革时戴高帽子的作风一个样。这些人动不动就抬出什么封建主义,剥削阶级,真是彻底贯彻毛主席讲的阶级斗争要天天搞。
说到底,宝钗不过是封建畸形道德的受害者,我们可以同情林妹妹命薄,却不能同情宝姐姐的不幸。须知金陵十二钗都是薄命司的女子,都饱含了作者同情的血泪。
再具体看看,宝钗到底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没有,从头到尾都没有吧,那为什么有些人对她比对王熙凤,赵姨娘之流还要苛刻。说她是封建主义的卫道者,她到底卫什么道了,她至多劝贾宝玉要读书上进。须知“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本就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她的行为就和今天老师父母跟你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样正常,若说她卫道,也卫的正道啊。若让她来承担卫道者这一角色,那置贾政贾雨村一流的禄蠹于何位子呢。
若说她处心积虑,不择手段,更是无稽之谈。连小性儿的林妹妹自己都说:“我素日都只当你藏奸,那知竟错怪你了……”。那些人又要说了她故意作出朴素的生活作风以博得贾母的好感。将她的房间和其他小姐的对比就可以发现,那简直是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了,试问朴素至此,是一个皇商家的小姐能够装得出来的吗。显然只是她自身的修养达到了一定境界,不需要俗物来装饰,也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这种境界不输于屈子“朝饮木兰之甘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也不输于黛玉葬花的行为艺术。这种境界贾母是不能理解的,
所以这一点也不是为了博得贾母好感。
的确宝钗很得长辈欢心,赢得贾府上下交口称赞。这明明是她的优点啊,这哪是有些人说的处心积虑,八面玲珑呢。
尊敬长辈,让长辈高兴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贾宝玉,林黛玉就不讨贾母欢心?怎么又不说他们处心积虑?若说处心积虑得恐怕只有王熙凤了,她讨贾母王夫人欢心是为了巩固她在贾府的地位。那宝钗有什么目的呢,做贾府的二奶奶?就算是,又有什么错呢,难道林黛玉就不想?
再者,在平辈之间,她宽洪大量,真心待人,连赵姨娘她都不轻看,这分胸襟大观园里又有几人有,她帮湘云出谋做东,湘云感激不尽恨不得有她那样一个亲姐姐。她抓到黛玉的把柄后不但没有趁机揭发,反而和黛玉兰言释疑癖,至此钗黛和一。想想要是黛玉抓住了宝钗的把柄,不知要得意成什么样子。
总之,宝钗是个德才兼备的女子,“可叹停杼德”是其德行的写照,她的才华完全不亚于黛玉,只是她没有黛玉对诗歌的执着和虔诚,但是宝钗的学问却是旁征博收,无论是诗词典故,戏曲,画理,甚至医理都有很高的造诣。
然而宝钗身上的悲剧性也完全不亚于黛玉。她有爱的权利,却没有爱的自由。在爱情面前,什么阶级主义道德都是微不足道的尘埃,可以是说为了爱情,宝钗什么道德束缚都愿意抛弃,其悲剧在于,抛弃之后依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之所以贾林二人如此叛逆,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自由恋爱,就在于他们是两个人,就在于他们是两个人,可以相互搀扶,给对方以勇气。而宝钗呢?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没有人给她叛逆的勇气。
让我们把同情和怜悯之心也分一点给宝钗吧。这样一个美丽,善良,德才兼备的女子有十二万分的理由应该幸福,然而却注定要悲剧,正是命运的不可抗拒,才造就悲剧的永恒震撼吧。
08年五月
人对宝钗的第一个误解就是金玉良姻破坏木石前盟,窥视宝二奶奶的宝座.须眉认为,这只是无稽之谈!诚然,宝玉爱黛玉,黛玉爱宝玉.难道两个人相爱,就不许别人爱你吗?况且,宝钗并不一定喜欢宝玉.宝钗的博学是人所共知的(或许如脂砚斋在21回批的那样,宝卿一生为博知所误),而宝玉呢?宝钗每每看到宝林在一起时,都是处处规避,就是在与宝玉单独相处时,也是丝毫未表现出任何倾爱的迹象.唯有的几处羞涩(如红麝串,宝玉挨打后去探视),至于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要用有玉的人来配,多半也是那和尚说的,薛姨妈也不过是传达和尚的话语而已!宝钗进京的目的是选秀女,不是为了宝玉.薛家进贾府是一是为了约束薛蟠,二是京城虽有田产,但需打扫,三是贾家盛情邀请.薛家作为紫薇舍人之后,作为富家皇商,与贾家差不多,有什么理由窥视宝二奶奶之座呢??倒是黛玉父母双亡,家财失散,有这个嫌疑!
二是宝钗劝宝玉读书,被宝玉说成是为了仕途经济,是禄鬼.诚然,很多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但不能说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这个目的呀!宝钗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42回"兰言解疑癖"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 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 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 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 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说白了,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正是第5回对宝钗“停机德”的评价。
三是宝钗的无情,主要表现在金钏儿投井自杀和三姐自杀,湘莲出家的问题上。在金钏儿投井自杀的问题上,须眉认为,原因在于金钏儿和王夫人,而且金钏儿要负主要责任。当时,“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 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摘,金钏儿睁开眼,见是宝玉。宝玉悄悄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金钏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宝玉见了他, 就有些恋恋不舍的,悄悄的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出来,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上来便拉着手, 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 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金钏儿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勾引宝玉出轨,与宝玉发生不正当关系。而王夫人却最反感奴仆与主子乱来这件事,连晴雯这种长得水蛇腰,削肩膀,眉目有些像黛玉的,都被王夫人赶出去了,何况金钏儿这句话。而宝钗听说金钏儿投井自杀,只是感到惊奇,并不明原由。因此来探视王夫人时很是谨慎。王夫人说,赶金钏儿是由于她打坏了自己宝贵的东西,只是说了她几句,没想到她会自杀。你如果听到这个原因自杀,你会怎么说呢,不只有说那自杀之人脆弱嘛(就像有些人失恋,高考失败自杀一样吗?)!况且,王夫人又是宝钗的姨娘,你能责备她吗?最后,宝钗拿出自己的新衣给金钏儿,这也更说明了宝钗的豁达!
在三姐自杀,湘莲出家的问题上,连一向放荡的薛蟠都脸有泪痕,而宝钗却不动情,只是说道:"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 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这是由于,宝钗并不认识湘莲,有何感情可言呢?并且,宝钗处事从来就是很恬淡,看问题看得很长远。这正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任由天边云卷云舒”。
在《红楼梦》中,须眉认为宝钗应该是最完美的人,最值得须眉欣赏和钦羡的人!!
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
钗对宝黛之间的爱情虽然不是主要的破坏者,但间接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我看后《红楼梦》感触......
林黛玉是男人精神上的女人,而薛宝钗是真正能持家的。
林黛玉是浪漫主义,薛宝钗是现实主义。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薛宝钗更能适应社会。
在现实社会,我想林黛玉一定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薛宝钗则是一个CEO]
识大体。本人认为薛对贾并无男女之情,她对金玉良缘也很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