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会战打响。德国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战役开始时,苏军在斯大林方向的防御力量薄弱,苏军在万般无奈之际,将两个正在组建的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却被德军完全歼灭。7月底,德军将第四装甲军团从高加索油田边缘抽调来支援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的兵力有25万人,74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的支援。而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是在被德军完全击溃的的西南方面军基础上匆匆组建的,只有18个满员师和16个不满员师,作战部队为16万人,有近400辆坦克和600多架飞机。德军在战役之初进展顺利,虽然苏军顽强抵抗,德军还是突破苏军的层层防线,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斯大林在这个危重的时刻特意打电话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军工企业一个也不准后撤,要在战斗中继续组织生产。斯大林还有一句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命令:“决不后退一步!”,命令担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军官在危重时刻不允许后退,若后退则面对的是极其严厉的惩罚。这时,在斯大林格勒担任防御任务的还有苏联新组建的东南方面军。而自从德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后,一场旷日持久且血雨腥风的巷战开始了。
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办法,他们认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该计划的代号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计划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执行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2个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来说,这是极端困难的。但是,苏军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对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的争夺,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至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只有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1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德军却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
11月19日拂晓,苏军实施天王星计划,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23日,苏军合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全部。希特勒命令德军“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并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将军率领的A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实施救援,但被苏军所阻。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总攻,至1943年2月2日,德军刚提升为元帅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长官保卢斯投降,苏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双方共约有200万人在瓦砾中丧生,其中50万是平民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步坦协同作战。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上将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首先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俘虏苏军17万人。7月4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近10万苏军被迫向德军投降,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
6月28日,包克B集团军群左翼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突然从库尔斯克向东攻击,直指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6月30日,右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从哈尔可夫东北发起了进攻,向东南挺进,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7月2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已逼进沃罗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决定不占领该城,他命令霍特在获得第2集团军的接替后,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包克元帅却想占领沃罗涅日,以彻底歼灭该地域内的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这使希特勒大为恼怒,当即撤消了包克老元帅的B集团军群司令之职,由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上将接任,第2集团军司令则由萨姆斯将军继任。
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于7月9日发起进攻。其左翼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从哈尔可夫南面向顿尼兹河北岸进击。鲁夫第17集团军则从塔甘罗格北面向伏罗希洛夫格勒进攻。
7月17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推进到顿河中游,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渡过了顿尼兹河,向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前进,鲁夫第17集团军则占领了伏罗希洛夫格勒。
然而,希特勒再次改变了计划。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而第6集团军的动量却又有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对此,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写道:“和1941年一样,因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自己毁灭了他的战役。1941年,他因为调动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去参加基辅会战,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一次又是因为调动了霍特的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中游到下游去,结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尔•哈特也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分兵向南,以协助第1装甲集团军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过下顿河的企图,那么在7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的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装甲集团军再回转过头向北进攻的时侯,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了。”
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继续向斯大林格勒前进。该集团军辖有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计14个师约27万人,近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距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公里。伏尔加河与顿河成“儿”字形,左边一画是顿河,向西南注入亚速海,右边一画是伏尔加河,向东南注入里海。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另外,因为它叫斯大林格勒,所以斯大林决心要守住这个城市。
苏军最高统帅部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铁木辛哥元帅任司令员(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担负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该方面军编成内有从大本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残部,第13、第22、第23坦克军,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和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计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和454架飞机。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上将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首先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俘虏苏军17万人。7月4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近10万苏军被迫向德军投降,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
5月12日,当刻赤半岛正在激战之际,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分别从哈尔可夫的东北和东南两面向哈尔可夫发起进攻。进攻开始时发展顺利,突破了德军防御,并于3昼夜内前进了25—50公里。斯大林很高兴,并据此谴责总参谋部,说险些因为总参谋的固执己见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顺利的战役。但斯大林没能高兴多久。5月17日,德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在第17和第6两个集团军支援下,从哈尔可夫南面向苏军侧翼发起反攻,并于5月23日合围了苏南方方面军的第9、第57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战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围苏军大部被歼。苏军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第57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中将、第9集团军司令员戈罗德扬尼斯中将、战役集群司令员博布金少将阵亡。苏军共2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
哈尔可夫之战拉开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序幕。德军旗开得胜,希特勒信心倍增;苏军损失惨重,斯大林懊悔莫及。
燃烧的顿河
6月28日,包克B集团军群左翼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突然从库尔斯克向东攻击,直指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6月30日,右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从哈尔可夫东北发起了进攻,向东南挺进,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7月2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已逼进沃罗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决定不占领该城,他命令霍特在获得第2集团军的接替后,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包克元帅却想占领沃罗涅日,以彻底歼灭该地域内的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这使希特勒大为恼怒,当即撤消了包克老元帅的B集团军群司令之职,由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上将接任,第2集团军司令则由萨姆斯将军继任。
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于7月9日发起进攻。其左翼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从哈尔可夫南面向顿尼兹河北岸进击。鲁夫第17集团军则从塔甘罗格北面向伏罗希洛夫格勒进攻。
7月17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推进到顿河中游,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渡过了顿尼兹河,向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前进,鲁夫第17集团军则占领了伏罗希洛夫格勒。
然而,希特勒再次改变了计划。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而第6集团军的动量却又有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对此,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写道:“和1941年一样,因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自己毁灭了他的战役。1941年,他因为调动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去参加基辅会战,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一次又是因为调动了霍特的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中游到下游去,结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尔•哈特也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分兵向南,以协助第1装甲集团军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过下顿河的企图,那么在7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的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装甲集团军再回转过头向北进攻的时侯,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了。”
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继续向斯大林格勒前进。该集团军辖有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计14个师约27万人,近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距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公里。伏尔加河与顿河成“儿”字形,左边一画是顿河,向西南注入亚速海,右边一画是伏尔加河,向东南注入里海。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另外,因为它叫斯大林格勒,所以斯大林决心要守住这个城市。
苏军最高统帅部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铁木辛哥元帅任司令员(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担负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该方面军编成内有从大本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残部,第13、第22、第23坦克军,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和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计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和454架飞机。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远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德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上将指挥下,以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向苏军62集团军实施包围突击。同时,以部分兵力向苏军第64集团军发起佯攻,以吸引苏军的注意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合围了该集团军的2个师,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对铁木辛哥元帅的失望,撤消了他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由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并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斯大林还决定将预备队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又从远东调来10个师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随后,斯大林于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严厉要求苏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
7月25、27日,苏军以刚开来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进行反突击。德第6集团军由于缺少装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转入防御态势。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个影响命运的决定。他宣布:“因为高加索的命运是将要在斯大林格勒决定,所以由于这个会战的重要性,遂有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以增强B集团军群之必要。”于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又归还给B集团军群,并于8月1日奉命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方向进击,当天迅速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蒙特纳亚。8月3日,霍特攻占了科捷尔尼科沃,接着又于5日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但之后遭到了苏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和反击,霍特只好放弃了独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于8月9日转入守势。
8月5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斯大林格勒两个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统一指挥。东南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编成内有第64、第57、第51集团军,以及坦克第1集团军、坦克第13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仍由戈尔多夫中将指挥,编成内有第63、第62、第21集团军,以及坦克第4集团军、坦克第28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
8月19日,保卢斯和霍特重新发起了进攻。保卢斯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奥斯特罗夫卡亚向东南攻击,22日突破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占领了卡拉奇,23日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分割开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阿勃加涅罗沃地区向北进攻,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29日进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其前锋已前出到京古塔车站。9月2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右翼与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旧罗加奇克地区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德第4航空队出动了大批飞机,将斯大林格勒炸成了一片火海。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决定给朱可夫一个副最高统帅的头衔,到斯大林格勒坐镇指挥,并决定立即调拨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8月29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立即着手组织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的反击行动。9月3日,斯大林致电朱可夫:“斯大林格勒的形势恶化了。敌人距斯大林格勒3俄里(1俄里=1.06公里)。如果北部集团部队不立即援助,斯大林格勒就有可能在今天或明天被攻占。应要求位于斯大林格勒以北和西北的各部队司令员立即突击敌人和援助斯大林格勒的军民。不得有任何迟缓。现在迟延就等于犯罪。应将全部飞机用于援助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剩下的飞机很少了。”
9月5日拂晓,朱可夫将3个新锐集团军投入反击。激烈的战斗持续到傍晚,苏近卫第1集团军才前进了2—4公里,而第24集团军几乎仍停留在原阵地。当晚,斯大林以强硬的口气命令朱可夫:“继续冲击,你们的主要任务是把尽可能多的敌人调开斯大林格勒。” 9月6日,苏军再次发起冲击,但是,这次冲击又一次被德军击退了。9月10日,苏军试图从北面实施突击,恢复同第62集团军的联系,又遭到失败。 9月12日,斯大林召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开会,讨论斯大林格勒的局势,一致认为:“必须寻求另一种解决办法。”
在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高速前进。8月9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占领了梅柯普油田。8月22日,克莱斯特的士兵在海拔18526英尺的厄尔鲁斯山峰上升起了第三帝国的万字旗。8月25日,克莱斯特部又攻占了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四周的苏联最大产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里海也只有100英里。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元帅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罗兹尼作最后进攻,尽快拿下油田。但德军冲击力迅速下降,进展缓慢。9月9日,希特勒免去了利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上将接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则由麦肯森将军继任。克莱斯特上任后,虽然竭尽全力,也无法再前进一步。因为冲击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莱斯特说:“因为黑海航路相当不安全,所以我们的补给大部分是必须从罗斯托夫‘瓶颈’用铁路运来,有一部分是靠空运,但其总量还是不足以维持前进的动量。”
此时,德军在苏联南部的战线是从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起,通过斯大林格勒到莫兹多克,长达1250英里以上。再加上从库尔斯克到列宁格勒之间的800英里,德军在苏联的战线全长已在2000英里以上,而以德国的兵力和资源,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如此长的战线。特别危险的是,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共长350英里,竟毫无掩护。德国自己腾不出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只得在这一线部署了附庸国的3个集团军:匈压利第2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南面;意大利第8集团军在东南面更远一些的位置;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正西、顿河湾曲部的右侧。希特勒并非不知道这些装备和战斗力都极差的附庸国部队是不足以担负这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则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哈尔德却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弃这个作战,并向西撤退。希特勒当然不肯听从。结果,哈尔德被免去了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原驻法国的德军总司令库特•蔡茨勒上将被任为陆军总参谋长。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上将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命令他们于9月13日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新的进攻,并决定从高加索方向抽调9个师加强给第6集团军。希特勒强调:“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攻不破的堡垒
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守卫该城的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势最高的一块地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激战,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苏军夺回。以后的战斗更加激烈。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
9月2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叶廖缅科上将;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图瓦京中将。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大将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奉命秘密拟制反攻计划。
苏军最高统帅部自9月底开始准备大反攻,并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苏军计3个方面军143个师110.6万人,计15500门火炮和迫击炮,146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50架飞机。 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制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乌兰”。该计划规定:西南方面军由图瓦京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顿河西岸的谢拉莫菲维奇和克利茨卡亚地域桥头阵地实施主攻,突破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防御,直插顿河东岸的卡拉奇;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击,突破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防御,与西南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对德第6集团军的合围;顿河方面军由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向东南实施辅助性突击,掩护西南方面军的主攻。反攻日期定为: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为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11月20日
12月12日,曼施泰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发起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德军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导,于12月16日突破了苏军第51集团军在阿克赛河上的防线。至12月19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的地方。此时,曼施泰因发现自己也有被数倍于己的苏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将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曼施泰因的“冬季风暴”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