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以及” 墨子的说法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也就是说看待别人的国,就像看待自己的国,看待别人的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家,看待别人的人,就像看自己。孟子的观点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想到自己家里有老人,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对待别人的老人,想到自己家里有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 这不是一样的吗?这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哪儿呢?区别就在关键词,墨子的关键词是什么呢?“若视”孟子的关键词是什么呢?“以及”。“若时”和“以及”有什么不同呢?“若视”就是一模一样,怎么看自己,就怎么看别人,自己和别人是完全一样的。“以及”是什么?“以及”是由此及彼,从我出发,再到别人。所以在孟子这里,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 孟子说得很清楚,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孟子把爱分成三等,最低的一等是对万物的爱,就是非人的那些万物的爱,这个爱呢我们可以称之为怜爱,就是爱惜的意思,爱护的意思,呵护的意思。就是一个君子对待天地万物,对待自然界,我们要爱护它,不要去伤害它,但是用不着仁德,为什么,因为它不是人,它是物,不必用仁德去对待它们,这叫做“爱之而弗仁”。 仁德给谁呢,给人民,人民他因为是人了,所以要对他们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二等级的爱,叫仁爱,但是不亲,不亲爱,这叫做“仁之而弗亲”,亲给谁呢?给亲人。 亲爱是最高一等级的爱,亲爱是只给亲人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由对亲人的亲爱出发,扩展为对人民的仁爱,再从对人民的仁爱出发,扩展到对万物的疼爱,这个不太准,疼爱这个说法,找不到更准确的表述方式,就是爱惜的意思。爱惜吧,从对亲人的亲爱,再到对人民的仁爱,再到对万物的爱惜,这就是爱的等差。 这个问题也遭到墨家的反对,当然这个墨家的反对应该说是墨子的后学了,因为孟子已经比墨子晚了好几十年,孟子和墨子两个人不可能发生直接的辩论。 在孟子的书里面有墨家之徒和孟子的一次没有见面的辩论。 这个墨家之徒就说,你们儒家主张爱护民众要像对待婴儿一样,赤子,赤子就是婴儿,你们说爱护民众要像爱护婴儿一样,这不就是兼爱吗?因为婴儿是没有差别的,婴儿都一样。小孩子刚生下来,有什么差别呢?那不就是爱没有差别吗? 孟子怎么回答呢,孟子说一个婴儿在地上爬,眼看就要掉到井里面去了,这不是婴儿的过错。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一个婴儿在地上爬,眼看就要掉到井里面去了,不管是谁都会去救,都要伸一只手去救他,这个时候没有人会问这个婴儿是谁家的孩子,不会问的,这是出于什么呢?出于人的天性,人的善良的天性,这个天性在孟子那里叫做恻隐之心。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让别人受到伤害,尤其是无辜的人受到伤害的这样一份心,这是人的天性,是人的人性,是人就这样,跟兼爱没有关系。 在孟子那里,天性是高于仁爱的,也是高于礼仪的。比方说礼,当时的礼规定男女授受不亲,除了你媳妇,别的女人的手,你是不能抓的,抓了就是非礼。但是孟子说如果你嫂子掉到水里去了,你拉不拉一把?嫂子是不能碰的,但是她掉水里去了,你拉不拉?孟子说如果你的嫂子掉到水里去了,你都不拉一把,那就是畜生。“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离娄上》,你得拉她一把,把她救上来,那你能不能因此就说我兼爱了,我爱我嫂子就像爱我老婆一样,能这样说吗?不能。 所以孟子只会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绝对不会说妻吾妻以及人之妻。所以这个里面孟子认为它没有兼爱的问题,而且在孟子看来兼爱是不可能的,是不现实的。 孟子说你,就是指那个墨家之徒,你当真能够做到爱你邻居家的孩子超过爱你哥哥家的孩子吗?你能做到吗?根据常情推理,我们也是爱哥哥的孩子会超过爱邻居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超过爱哥哥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当然特殊情况也有,也有不爱自家孩子,爱人家孩子的,但那是特殊情况,谁都是自家孩子好。 童话里面都讲,一群动物在那儿答题,说哪个宝宝最漂亮,猪妈妈说猪宝宝,兔妈妈说兔宝宝,狼妈妈说狼宝宝,河马妈妈说河马宝宝,肯定都是自己的最好。而且大家也想不通一个问题,就是我凭什么要爱别人,爱别人的父母,爱别人家的孩子和爱我的父母,爱我的孩子一模一样,我凭什么,我怎么做得到? (画外音:上面这些问题,是从人之常情出发,对墨子的兼爱说,提出了质疑,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别人的孩子,爱自家的父母胜过爱别人的父母,这符合常理,所以要在实际中做到兼爱是很困难的,墨子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因而他提出了三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他的这三个方案又引发了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那么墨子提出的这三个方案是什么呢?这又引出了儒、墨两家哪三大分歧呢?) 这三个方案是什么呢?就是:利害的算计;鬼神的吓唬;君主的专政。由此就引发了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这三大分歧就是:功利还是仁义;鬼神还是天命;君权还是民权。 我们先讲第一大分歧,功利还是仁义。墨子也想到了兼爱的困难,知道大家想不通这个问题:我凭什么要兼爱?因此墨子首先告诉我们,兼爱有好处。 他说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行兼爱,是因为不识其利,就是不知道兼爱的好处,兼爱的好处是什么呢?“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你爱别人,别人就跟着你爱你;“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你帮助别人,别人也像你一样帮助你;相反呢,“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你恨别人,别人也跟着恨你;“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你害别人,别人也跟着害你。那么你算算看,你是希望得到爱呢,还是希望得到恨呢?你是希望得到帮助呢,还是希望得到陷害呢?这个帐都算得出来吧! 因此为了你自己得到爱,为了你自己得到帮助,为了你自己得到幸福,你必须给别人爱,给别人帮助,给别人幸福。这就是墨子的第一个办法:利害的算计,给你算,把这个账算清楚了。 那么墨子这个账算得对不对呢?对,这个帐肯定是对的。但是他同时有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按照墨子算的这个账,兼爱就成了一种投资,一种有利可图的社会保险,也就是说墨子这个办法是让我们每个人买一份保险,为了保证自己得到爱,得到帮助,得到幸福,因此我先投资,去爱别人,帮助别人。 那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投资就是投机,你不能投资。因此我想,孟子看到这个说法,肚子里在冷笑,你这是说利还是说义?因为在孟子这个地方,义和利是针锋相对的,利就不是义,义就不是利。 我们打开《孟子》这本书第一章《梁惠王上》,写什么呢?写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对他说:叟,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好处给寡人啊?老头,大老远地跑来见我,给寡人带点什么好处来了?孟子怎么回答的“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说说仁义,说说道德,讲那么多好处干什么? 所以在孟子那里义与利是针锋相对的。而且在我们的这个现实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义利也是针锋相对的,功利的就肯定不是道德的,道德的肯定不是功利的,见义勇为就是不计利害,你不能说见义勇为之前,我先算算我见义勇为一把合算不合算,那不叫见义勇为了。损人利己就是不讲道德,只算利益,我损他一下,对我有什么好处,道德不讲,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 (画外音:从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墨子和孟子在兼爱的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墨子推行兼爱,先给我们算帐,兼爱大家都有好处,这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讲道德。但孟子却不屑一顾,他认为讲道德的时候就不能讲利益,道德和利益是冲突的。那么墨子和孟子的看法,谁更加有道理呢?) 各有各的道理,道理在什么地方呢?道理在于是行仁爱还是行兼爱这样一个选择的时候,墨子和孟子的立场是相反的。孟子考虑的是可能性,墨子考虑的是超越性。 孟子为什么反对兼爱,他认为不可能。那么道德要不要可能性?道德必须有可能性。一个道德,你把它提出来以后,如果它是不可行的,结果就是伪善,你逼着人家作假,因为它不可行。所以道德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道德必须符合人性。 所以我有一个观点,一个道德是不是真道德,我就看它符不符合人性,它但凡不符合人性,我就认定它是伪道德,是伪善。我们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伪善,比方说前面说的男女授受不亲,比方说青年男女要结婚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恋爱,这就是伪道德,它违背人性。所以道德不能不讲可能性,但问题在于道德它又不能只讲可能性。 比方说现在大家肚子都很饿,我这里有吃的,我说现在我这儿有很多馒头,你们要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把这馒头吃了行不行,行不行啊?有什么做不到?做得到吧,能做到吧,肯定能做到,那这是道德吗?没有道德问题,你不能说它不道德,它不存在道德不道德的问题。 这个时候道德要讲什么呢?道德不能只讲可能不可能,道德还得讲应该不应该。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馒头我应该不应该吃,如果是嗟来之食不吃,不义之财不吃,这就是道德的考虑。当然你怀疑里面有毒不吃,那就不是道德的考虑,那是另外一个考虑。 所以我们要把它分清楚了,所以道德既要有可能性,它也要有超越性,超越的是什么?超越恰恰就应该超越功利。所谓道德就是我不考虑功利,尽管我见义勇为,我舍身救人,可能是对我不利的,我跳到水里我可能会淹死,我冲到火里去我可能会烧伤,我和歹徒搏斗,我可能被砍一刀,对我不利,我还是要去做,我超越这个功利,这才是道德,它必须讲超越性。 奇怪的是墨子在这个时候和孟子的立场刚好反过来了,孟子这个时候讲超越功利,墨子反而讲可能性了,说兼爱有好处,谁对?我先投墨子一票,为什么呢?墨子谈到了道德的根本,就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有道德?我们天天在讲,我们要重建道德,我们要怎么样怎么样,但是我们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道德。说到底,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利益,道德的根本目的恰恰在于功利。 我们想一想,我们都说损人利己是不对的,没问题吧。那么请问,这个人为什么就损不得?我怎么就不能损人了?如果这个人是没有个人利益的,我损得损不得?他根本就没有利益,无利可损啊!不存在损不损的问题。如果这个人的个人利益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我损得损不得? 所以你要批判损人利己,你要歌颂舍己为人,你的前提是,你要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力。这个权力是受法律保护的,也受道德保护的,是不容许你随便侵犯的,因此损人利己是错误的,而舍己为人是高尚的,因为他舍去了自己的利益。他舍去个人利益高尚,首先前提是他得有个人利益才行。承认这一点,恰恰是实现道德的途径。 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有一个观点,他说什么叫诚信,他说从我们经济学的角度看,诚信就是放弃眼前的小利益,谋取将来的大利益,就是利。他说比方说我们买东西,经常买到假东西,他说买什么人的东西容易买到假货呢?就是流动的那些商贩,那个摊子上的东西最不可靠的,因为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说自己的小区里面那个小卖部你是可以放心的,因为这个小卖部,社区里面的小卖部他想跟我们这个社区里的居民做长远生意,他不会为了五块钱、三块钱他坑你一下。所以要有长远的利益保证,人才可能有诚信。 诚信是道德,是义,它恰恰是建立在利的基础上,所以我要先投墨子一票。但是同时也要投孟子一票,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还必须记住,道德毕竟是超功利的。当我们面临一个具体的问题的时候,那么你是做利害的考虑,还是做道德的考虑,就考验一个人是道德的人,还是非道德的人。面临着具体问题的时候,那就应该放弃功利的考虑而追求道德的高尚。 所以一个讲了根本,一个讲了现实。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正确的看法。这是墨子的第一个办法,这是利害的算计,给你算清楚兼爱是有好处的,大家兼爱吧。墨子也知道,光用这个好处来说服大家,说不服。因为我们可以说,我们不要好处行不行,我就这么混,行吧。我就不兼爱,我也不想别人爱我,我干嘛要别人爱我,不爱算了。我也不要别人帮助,我万事不求人,我自力更生,行不? (画外音:墨子推行兼爱之说,但他知道,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别人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让所有人都做到兼爱,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所以墨子从利害的角度出发,给我们讲述了兼爱的好处,兼爱是“双赢”,大家都有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有人还是不愿意兼爱,那么墨子还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墨子有第二招儿:鬼神的吓唬。墨子是有神论者,墨子相信鬼神是真实的存在。世界上就是有鬼,有神,而且墨子说鬼神为什么要存在呢?监督我们是否兼爱。一旦你是一个兼爱的人,你能够爱别人就像爱自己,爱别人家就像爱自己家,爱别人的国就像爱自己的国,鬼和神就奖励你。神主要是来行奖赏的,给你幸福啊,给你健康啊,让你富有啊。你要是做坏事,你损人利己,鬼就来惩罚你。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你要做了亏心事,鬼就要敲门了,吓唬吓唬你。所以我们要兼爱,要行善,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一做坏事,小心鬼就找你了。 他讲了很多故事,鬼怎么存在怎么存在,这是他的第二个办法。也就是墨子这个观点呢,用我们中国人通常说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所以大家记住了,做好事做坏事都是有报应的,做好事别做坏事。 那么对于墨子的这个观点我们怎么看?首先肯定他一条,墨子提出这个观点来,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因为统治阶级权力在手上,他做好事容易,做坏事也容易。而当时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多半是做坏事,压迫、剥削、掠夺人民,所以警告他们,你们别太过分了,小心鬼来找你,这个我们要肯定。但是我们要同时指出呢,世界上没有鬼。所以鬼神的吓唬是靠不住的,它就不如儒家的天命。 墨子是鬼神论,儒家是天命观。天命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听天由命。我做我该做的事情,我能不能成功,我能不能得到回报,我听天由命。这个问题我们将在讲儒道之争的时候给大家详细地讲,这里就只讲这个墨子的鬼神论。世界上没有鬼,所以鬼神的吓唬是靠不住的。而且墨子自己就差点闹笑话。 有一天墨子生病了,生病以后他的学生就来找他,说先生你怎么会生病呢?先生教导我们说,一个人兼爱、行善、仗义、做好事,鬼神就会保佑他身体健康,他不生病。那么先生生病了,就只有两者可能,一种是先生做了不好的事,这鬼来惩罚你了。还有一个,就是鬼神瞎眼了,没看到先生是个好人,怎么把病给你了,搞错了。鬼要是搞错的话,这个事情就不好办了。我明明是个好人,鬼搞错了。 墨子怎么说,墨子说我没有做坏事,首先这一条,第一,我没有做坏事。第二,鬼神也不会错。那学生就不懂了,你为什么生病?墨子说这个人生病原因有很多,工作太累,天气变化,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原因很多。就像一栋房子,有一百扇门,你就把一扇门堵住了,还有九十九扇门都开着的。那个病,它从哪儿不能进来啊!学生没话说了,墨子算是自圆其说。但是这里面就有了一个问题了,原来鬼神的吓唬只是一扇门,还有九十九扇门呢。那么你这一扇门你能把我震住吗?震不住,又有问题了,兼爱又做不下去了吧! (画外音:墨子知道让人民做到兼爱很难,所以他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第一个是利害的算计;第二个是鬼神的吓唬。如果这两个办法都不能让人们做到兼爱,墨子还有第三个解决方案,这第三个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墨子也知道鬼神的吓唬也不顶用的,或者说不完全顶用,他于是又提出第三个办法来,就是君主的专政。也就是说你如果不兼爱,你如果做坏事,鬼神治不得你,还有领导来治你,人来治。谁来治呢?你的上级。上级如果不兼爱,不做好事,上级的上级来整治。这个叫什么呢?这个叫尚同,在墨子里面叫尚同。尚同的“尚”现在我们看到是高尚的“尚”,高尚的尚也是上下的“上”,这个在古文当中是通的。 所以尚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同上,就是每个人的思想、观点、意见、行为都要和上级相同。村民要和村长相同;村长要和乡长相同;乡长要和国君相同;国君要和天子相同;天子要和天相同,这个就叫做尚同。凡是听话的,上级就奖励你,给你好处。凡是不听话的,上级就惩罚你,给你坏处,这是现实生活当中的奖惩。 那也就是说,在墨子看来,兼爱其实是很困难的,只好用什么呢?用专制的办法来施行兼爱,这个就叫做:以专制行兼爱,由最高领导统帅大家兼爱。但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和墨子的立场相反。我们前面讲过儒墨两家的立场,儒墨两家有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立场不同。孔子是站在贵族的立场上,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墨子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 lzd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先秦诸子是指在秦焚书坑儒之前各个学派巨子,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诸子创立了百家,各自的理论经过发展完善后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且各家之间的思想有出入,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不知道你问的是这个不……
以自己的思想来改变各人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