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糖尿病教育资料,仅供参考
1、1996年WHO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断标准及分型咨询委员会的建议中,在分型方面主要改变的特点是什么?
1996年WHO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断标准及分型咨询委员会,仔细考虑了1979年NDDG及1980年、1985年WHO提出分型的合理性,结合过去17年来研究发现,提出了修改意见,主要改变的特点如下: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医学词语被取消,因这一词语已被混淆和常常导致对病人的分型是基于治疗而不是发病机制。保留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的词语。Ⅰ型糖尿病主要是指胰岛B细胞被破坏或功能缺失所致的糖尿病,包括近年来描述的自身免疫过程导致的胰岛B细胞破坏(有缓发的和急性发病的),也包括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特发的)。这型不包括那些已阐明特殊病因所致的胰岛B细胞破坏或衰竭(如囊性纤维化)。Ⅱ型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所致的糖尿病。
(2)妊娠糖尿病的分型仍保留,其定义为在怀孕期间发现或发病的由糖耐量异常引起的不同程度的高血糖。此定义适应于无论是否用胰岛素治疗或者孕期之后高血糖是否继续存在。这并不排除没有认识到的糖耐量异常在妊娠前已经存在或随同妊娠而开始发生。为了发现妊娠糖尿病,理想上所有孕妇应该在妊娠24~28周进行筛查。为了发现在妊娠前已有但又不知道已患了糖尿病者,对高流行人群或高危个体的妊娠妇女在怀孕的前3个月内进行筛选也是必要的。在过夜空腹(8~14小时)之后,通过予以75g葡萄糖的方法进行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4小时后测试血浆葡萄糖,符合WHO糖尿病或IGT诊断标准的怀孕妇女应该被划分到妊娠糖尿病的范围内,在妊娠结束后能够被重新分类,或是糖尿病、IGT,或者是正常葡萄糖耐量,这要根据产后6周以后的75g葡萄糖负荷的OGTT结果决定。
(3)糖耐量减低(IGT)不作为一种分型,而是糖尿病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
(4)营养不良相关的糖尿病(MRDM)的分型删除。因为:①一般来说,糖尿病最多见于肥胖、体力活动少的人群,在消瘦人群中糖尿病较少,80年代初,印度移民和城市印度人糖尿病患病率高,但无MRDM流行病学的报道。我国1994年广西大数量人群调查,这种病例数量也是少的。即使像埃塞俄比亚这样营养不良流行的国家,在过去许多年也无多于几百例病人的报道;②MRDM在诊断上的特征也不是特异的,标准是体重指数(BMI)<18,以后改为19,而且发展中地区的乡村人均BMI是18.5,缺医少药地区糖尿病控制差的,糖尿病病人也是消瘦的。③MRDM的两个亚型:一是蛋白质缺乏所致的糖尿病,目前尚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蛋白质缺乏可引起糖尿病;二是胰腺纤维钙化糖尿病,这种病人有慢性胰腺炎,也有报告其可发生于正常营养的人。④MRDM的分型可影响其他分型的表达。
2、1996年WHO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断标准及分型咨询委员会建议的血糖紊乱的病因分型是什么?
1996年WHO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断标准及分型咨询委员会建议的血糖紊乱的病因分型如下: (1)Ⅰ型糖尿病 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分为自身免疫性(包括急性发病及缓慢发病)和特发性。 (2)Ⅱ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3)特异型
①胰岛B细胞功能基因异常:Chromosome 12,HNF 1 alpha (MODY3);Chromosome 7,葡萄糖激酶(MODY2);Chromosome 20,HNF 4 alpha (MODY1);线粒体DNA;其他。
②胰岛素作用的基因异常:胰岛素受体缺失,包括A型胰岛素抵抗;Leprechaunism;Rabson -Mendenhall综合征;脂肪萎缩性糖尿病等。
③胰腺外分泌疾病:纤维钙化胰腺病;胰腺炎;外伤或胰腺切除;肿瘤;囊性纤维化;血友病等。
④内分泌疾病:柯兴病;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胰高糖素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等。
⑤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如烟草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α-肾上腺能拮抗剂; β-肾上腺能拮抗剂;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戊双脒;灭鼠剂Vacor(N-3呲啶甲基N-p硝酸苯尿素)及干扰素等。
⑥感染:先天性风疹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⑦非常见型免疫调节糖尿病: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岛素抗体);抗胰岛素受体抗体(黑棘皮病Ⅱ型);Sliff Man综合征;干扰素治疗后等。
⑧其他遗传病有时伴有糖尿病:如Down综合征;Friedreich共济失调;Huntington舞蹈症; Klinefeltor综合征;Lawrence Moon Beidel综合征;肌强直性萎缩;卟啉症;Prader Will i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等。
(4)妊娠糖尿病
妊娠期间发现的糖尿病,妊娠前正常或可能已有糖代谢异常但未发现,其诊断标准与新提出的标准相同。
3、何谓糖尿病的四级防护?
糖尿病的四级防护也称糖尿病的四级预防。 一级预防:也称初级预防,最为重要。目的是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措施是①改变人群中与Ⅱ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因素,如过度营养、肥胖、久坐的生活方式和缺少体力活动等。② 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和监护。通过以上努力,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二级预防:目的是早期发现糖尿病并有效地治疗。主要措施是:①通过健康查体及早发现糖尿病。②对尚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的筛查。③对IGT人群进行运动、饮食治疗,并定期复查血糖、追踪观察。通过以上努力,争取及早发现糖尿病并有效地治疗。 三级预防:目的是减少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措施是:①对已确诊的糖尿病人通过a 糖尿病教育;b 运动疗法;c 饮食疗法;d 药物治疗;e 血糖监测等综合治疗方法使血糖长期稳定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②减少有害因素如吸烟、饮酒、纠正高血压、高血脂及血液高凝状态。通过以上努力防止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四级预防:目的是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恶化,减少糖尿病人的致残和死亡。主要措施是:①对已确诊的糖尿病应定期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及早发现并发症,并有效地治疗。②对已确诊的糖尿病并发症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有效地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恶化,降低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严重的致死致残率。
4、糖尿病的治疗包括哪些内容?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只能做到有效的控制。目前治疗糖尿病是采取辨证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2)饮食疗法。 (3)运动疗法。 (4)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及中草药,应用胰岛素。 (5)血糖监测。 (6)其他:心理调整、针灸、气功、胰岛移植。
当然由于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同,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有的糖尿病患者采取一种治疗方法就能很好的控制病情,有的患者则需采取几种治疗方法才能控制疾病发展。但是有一点应该明确,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不论病情轻重都应配合饮食治疗
5、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必须结合患者的病情、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等,制订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在于: (1)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正常代谢。 (2)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3)防治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减少病死率。 (4)肥胖者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顺利分娩,维持成年人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6、为使糖尿病患者自觉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应做哪些工作?
(1)针对病人的病情及思想情况,向病人或(和)其家属介绍有关糖尿病的常识。只有将防治本病的知识交给病人,才能使病人自觉执行饮食治疗和各种药物治疗方案。可采用个别谈心和集体座谈或讲座等方式进行,介绍本病治疗等基础知识,尤其是关于长期坚持饮食治疗的意义、目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使病人领会治疗方案的原则而灵活掌握。 (2)介绍尿糖试纸、酮体试纸的使用方法,怎样监测血糖,怎样留四次四段尿,详细记录化验结果、进食情况、用药量、活动量、体重及病情变化等。 (3)必须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指导病人学会消毒注射器与无菌注射法,计算和调整胰岛素剂量,注意防止胰岛素并发症。 (4)协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饮食分餐如何与药物配合,做好劳逸结合,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等。
(5)指导患者定期复检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24小时尿糖总量、血脂、体重等全身情况与心血管、眼底、神经和肾脏等功能状态,尽量做到防治各种并发症及兼有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较好地控制病情。
7、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怎样才能密切配合治疗?
(1)首先要认识到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只能做到有效控制。因此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树立起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相信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有一天糖尿病会被征服的。 (2)尽管尿糖、血糖已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已消失,也要定期复查治疗,不要自行停止治疗。 (3)长期坚持饮食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时,也要配合饮食治疗,千万不要随便放弃饮食控制的措施。 (4)在医生指导下,适量的体力活动对糖尿病的治疗及矫正胖肥是十分有利的。 (5)在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要善于学习,主动掌握有关防治糖尿病的知识,寻找病情变化及治疗规律。定期复查血糖、尿糖、血脂等化验指标及心血管、眼底、神经及肾脏情况,做到尽量较好地控制病情,防止或延缓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8、精神因素对糖尿病有何影响?
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及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遗传和治疗等方面大量观察资料的积累,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我们在临床发现,糖尿病人常因精神紧张、焦急忧虑、发怒、恐惧、孤独、绝望、忧郁、沮丧或激动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这是由于情绪紧张使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增高,且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生酮症。相反,当情绪紧张消除或使糖尿病患者感到安全和满足时,糖尿减少,胰岛素需要量也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保持思想乐观、情绪稳定,对糖尿病的控制是有利的。
9、为什么在糖尿病治疗中必须重视心理调整?
在糖尿病的病程中,不仅心理因素影响糖尿病,而且糖尿病本身也往往直接影响患者的性格和精神状态,还有疾病本身引起的情绪障碍对患者的行为和治疗合作程度的影响。成年人患者,当一旦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时,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忧郁情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儿童往往怨恨自己患了这种慢性病而与其他儿童不一样,从而变得忧愁和畏缩,不愿与人接近,或者采取公开反抗的态度而影响治疗。另外,由于糖尿病人需长期饮食控制和部分病人每天需注射胰岛素治疗,加上久病不愈以及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这些情况对于工作、生活和婚姻的影响是可以预料的。因此患者常感到自卑,尤其是年轻患者,会产生心理和环境两方面的各种适应障碍,出现烦恼、失望和沮丧。 根据心身医学的概念,糖尿病人的性格和情绪是与糖尿病有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内科治疗时必须重视这些因素。在开始治疗时应对患者及其家庭中与疾病有关的因素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价,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生活经历中发生的应激性情况,以及它们在患者个人主观思想上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因此,糖尿病的治疗除饮食控制和药物外,还必须重视心理调整,帮助病人消除心理紧张刺激,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10、糖尿病患者如何摆脱烦恼、沮丧的情绪?
由于糖尿病人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饮食控制或药物治疗,加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给工作与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同时影响着患者的精神状态,使病人产生烦恼、沮丧的不良情绪。为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糖尿病患者在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基础上可试试以下方法。 (1)增强健身运动。这是一种最有效的自助法宝,它对舒畅一个人的心情的功效,是药物所达不到的。同时运动疗法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希望糖尿病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去跑步、骑车、散步、游泳或打太极拳、练气功。每天一次,每次至少30分钟。 (2)观赏花草。许多研究表明花香有益于健康,如丁香的香味可使牙疼者镇痛安神,玫瑰花、栀子花、桂花的香味可减轻病人疼痛。另外花香能调节神经中枢,并可唤起人们的美好记忆和联想,经常处在优美、芬芳的花木丛中,使人心情舒畅、呼吸脉搏慢而均匀。不同的花香还可以影响着人的思维,一般讲,水仙、荷花的香味使人感情温顺缠绵;紫罗兰、玫瑰花的香味给人以爽朗愉快的感觉;橘子、柠檬的香味使人兴奋、积极向上;丁香的香味使人沉静。春兰秋菊、夏荷冬梅,大自然以她千娇百态的繁花异彩打扮着这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建议糖尿病人心情烦闷时应多到公园散步,多看看这大自然的景色,若条件许可也可在自己的小庭园栽培花卉以供观赏。
(3)音乐疗法。是利用“同心原理”,通过音乐改变心情的办法。当你感到很悲伤时,开始先听一些你认为是哀伤的音乐。这样做从表面上看似乎增加了你的哀伤感,但这却是你想要改变心情必然要走的第一步。
(4)多接触自然光线。研究表明,自然光线照射太少令人缺乏生气,自然光线照射充足令人充满朝气,充满信心;阴雨天气使人心情抑郁烦闷,天气晴朗则心情舒畅。人的情态受着自然光线照射影响,建议糖尿病人多到野外、室外活动、多沐浴阳光。
(5)自我安慰法。当你因患了糖尿病感到烦恼时,你可想一想那些身患癌症与死神搏斗的人们,想一想那些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中风病人,你会感到宽慰,你会对糖尿病的治疗增添信心,你会自觉地与医生配合治疗。
(6)培养有益的兴趣与爱好。有益的兴趣与爱好可消除不良情绪,使人愉快、乐观、豁达、遇事心平气和,有利于人们的心身健康。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听听京剧,欣赏音乐,练练书法,或养鸟,或培育花草,或养小金鱼,或散步,或打太极拳等,使生活增添乐趣,精神上有寄托,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
11、为什么必须加强糖尿病的教育?
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加,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导致糖尿病病人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的临床试验(即DCCT)证明,良好的糖尿病控制可以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同时DCCT也证明,搞好糖尿病教育,取得病人主动合作是达到良好控制的前提。一些临床观察也证明,搞好糖尿病教育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关键。 进行糖尿病教育是由糖尿病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首先,糖尿病是一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坚持长期治疗;其次,目前针对糖尿病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所采取的治疗措施是综合性的,不可能期望某种单一治疗方法如某个特效药就能达到良好控制的目的;第三,在综合治疗中如控制饮食、坚持运动等都需要病人主动地参与和配合。要想病人能主动进行自我治疗,则必须对病人进行糖尿病教育,让病人充分认识和了解糖尿病及各种治疗的意义,熟习和掌握有关的治疗技术。这就要求:①要让病人了解糖尿病的特点,特别是要让病人充分理解糖尿病目前虽然还不能“根治”,但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而是可治和完全可以控制的,使病人既能面对患病现实又树立治疗信心;②要让病人了解影响其健康和寿命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而控制好糖尿病就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所谓控制好就是要求达到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要求的指标,使各项生化指标包括血糖控制到越接近正常越好。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再教会病人掌握一些具体的治疗技术,如饮食的调配、运动量的掌握、用药的方法和血糖的自我监测等。据IDF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半数以上社会公众对糖尿病一无所知,即使是糖尿病患者本人,仍有50%~80%对糖尿病也不甚了解,这也是当前必须大力开展糖尿病教育的主要原因。
国际知名的糖尿病教育家,瑞士的Assal教授在第16届国际糖尿病大会报告中指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高质量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病人的教育。”他提出对病人治疗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病人获得和保持真正满意治疗的能力,综合对所有病人的保健措施,包括学习自我保健、心理支持和提高对病人及其亲友的认识。一个WHO欧洲医学与病人教育专家组连同15 种慢性病(包括糖尿病)的临床专家,为保健专业继续教育项目设计了以下内容:(1)适合慢性病特殊性的专业行为;(2)理解患有某种慢性病的病人;(3)重视病人对付疾病的方法;(4)与病人交流;(5)给病人以指导;(6)帮助病人妥善处理其疾病与治疗;(7)开展对病人的治疗教育; (8)评估学习进程与方法的应用;(9)对病人进行长期随访;(10)估量病人的治疗学习收获。这些教育内容的意义是建立起由生物医学——病人需要之间的桥梁。1996年IDF已将糖尿病教育列为糖尿病五项基本治疗措施(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和自我血糖监测)之一。
12、糖尿病教育对病情控制有何作用?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患者教育是慢性疾病控制中的一项基本措施。针对患者教育在糖尿病控制中所起的作用,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患者教育对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1)糖尿病知识:教育后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在糖尿病教育所起的各种作用中表现最为明显。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健康观念通常是影响知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此外,随着教育后时间的延长,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代谢控制:多数研究表明,不论Ⅰ型或Ⅱ型糖尿病,通过教育,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教育后患者糖代谢的改变与糖尿病知识水平的变化相似,即教育后时间越长,患者糖代谢改善越不明显,甚至完全消失。此外,教育能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脂,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和运动等方面指导后,其体重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平时的糖代谢控制情况密切相关。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波动较大,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性将大幅度增加。患者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可避免许多对糖尿病不利的因素,进而减少和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测,50%~80%的各种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进行预防的。Assal观察到通过糖尿病教育,可显著减少患者截肢比例。DCCT的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患者教育在内的强化治疗,可延缓Ⅰ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4)卫生经济学:世界各国用于糖尿病方面的经费正以不同的速度递增,由此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据估计,1978年瑞典用于糖尿病方面的费用为13.17亿瑞典法郎;1989年英国的此类费用达10亿英镑。Rubin等估算,1992年美国糖尿病患者的保健费用高达1052亿美元,且糖尿病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多,即仅占美国总人口4.5%的糖尿病患者就耗费了全国卫生资源的1/7。通过教育可使患者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糖尿病,减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由此给患者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Lee通过增加对初诊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其不住院比率由0增加到38%,并使平均住院日缩短、再入院率降低。Hanefeld等观察到,教育后患者的糖代谢控制较好,同时其降糖药物用量亦减少,进而减低糖尿病治疗的直接费用。
(5)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亦由代谢控制不良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致。并发症的发生将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或引起早亡。不少资料表明,教育后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DCCT的结果也显示,即使强化治疗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未因此下降。Verlato等的研究发现,就诊于糖尿病中心可以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13、怎样进行糖尿病的教育?
糖尿病教育的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控制、运动锻炼、降糖药物的使用、低血糖的预防与处理及尿糖和血糖的自我监测等。根据形式与内容不同,糖尿病教育可分为:说教式教育、强化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自我监测指导、行为调整、放松训练、健康及心理咨询。说教式教育主要通过相对固定的形式如讲课、计算机教育课程、发放宣传资料等,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知识。强化教育通常是结合多种指导技术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饮食、运动或自我监测指导及行为调整或咨询。该教育形式在既往的研究中采用最多。饮食指导、运动以及自我监测指导均属于针对性不同的行为指导。其中,饮食和运动指导在Ⅱ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应用很广;而自我监测通常是Ⅰ型糖尿病自我保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调整、放松训练和咨询分别为三种不同的社会心理学方法。
糖尿病教育的对象一般认为以患者为主,同时也包括家属和陪护人员。糖尿病理论知识学习通常以小组或集体教育的形式进行,行为指导、行为调整和健康咨询则多采取个别指导,如面对面的指导和动作示范、电话交谈、家庭访问等。多数教育在门诊进行,部分患者则在住院时接受教育,家庭、私人开业诊所或社区医疗保健中心有时也成为糖尿病教育的场所。以夏令营的形式将糖尿病有关知识与各种游戏和活动相结合,在青少年患者中常可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不同的教育方法其效果不尽相同,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方案,虽可提高糖尿病知识水平,但对患者的自我保健行为影响较小;而包含行为方面内容的教育方法,多能同时改善患者的代谢控制状况及其对治疗的依从性。随着某些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如多媒体电脑将图像、声音、画面和文字有机地结合,可获得更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患者教育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且已成为糖尿病临床综合处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教育不应仅停留于纯知识性的灌输,而应将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患者对糖尿病的看法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不仅如此,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必须持之以恒,温故知新,以求长期稳定的代谢控制。
你这一百分我断不敢收,糖尿病的进展在于药学方面,比如胰岛素的纯度比以前增高,口服药物种类增加,但是没有一个说彻底摆脱了,现在开展的生物疗法基本作用不大,还在处于研究阶段,呵呵,我就知道折磨多
SDS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