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先天和后天两大类。无论先天或后天原因,除了能找到明确病因外,不明病因的腰腿痛,有相当一部分与不正确的劳动生活姿势有关。虽然骨与关节的老化是生命现象的必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但推迟老化现象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种种措施而得到实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个相同年龄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骨与关节的老化程度有相当明显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从外表上对年龄的判别,差异也十分明显。同样,相同年龄的人也可出现不同性质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即老化)。由此可见,除年龄因素外,还有其他若干因素,而腰腿痛的预防,就应从以下这些因素认识,来降低腰腿痛的发病率。
1.采用正确的姿势。
人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姿势不仅能够省时省力,减少人体骨关节、肌肉、韧带的磨损,又可避免不良姿势造成的各种损伤。例如:搬取重物时先双膝屈曲下蹲,然后再搬取重物则不易损伤腰部。否则,如双膝伸直,弯腰搬取重物则很容易引起腰部损伤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应防止长时间的单一姿势,纠正不良姿势,防止过度劳累。特别是腰部的超负荷使用必然会造成腰部肌肉、韧带和关节等的损伤而出现腰痛、腿痛。
2.使用硬板软垫床。
睡眠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人生将近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睡床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硬板床睡上去不舒适,软床睡上去又易引起脊柱的变形,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腰酸腿痛。那么什么样的床最为合适呢?在木板床上加一个5—10厘米厚的床垫最为适宜。
3.防止风寒、潮湿的侵袭。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经常受到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的侵袭。中医认为:“寒胜则痛,寒主凝滞,气血不通,经脉不畅,不通则痛,这一连串的病理改变都可导致腰腿痛”。为此,生活起居,工作学习的环境要干燥,温暖,特别不要睡卧在寒冷潮湿的地上,淋雨后要及时更换衣服。剧烈活动和出汗后不要立即冲冷水澡,冬季的睡床要温暖,农村可睡火炕,城市可用电热毯,这些都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腰腿痛的双重作用。
4.饮食有节。
肥胖的人往往易于发生腰背痛,不言而喻,是其过分的体重增加了相应肌肉、韧带和骨关节的负担而致。故其治疗措施之一就是要节制饮食,减轻体重和由于肥胖给腰椎带来的额外负担。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妇女产后,都处于易于发胖期,节制饮食、加强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中老年人发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量的减少,使脂肪增加,更重要的是不合理的饮食所造成。因此,中老年人的饮食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营养成分:
(1)维生素类。老年人白细胞中维生素C的浓度几乎是年轻人的二分之一,如能每天补充80毫克维生素C,方能达到年轻人的水平。其次是补充维生素B6、B1、B12、维生素D、叶酸等脂溶性维生素,防止缺乏。应适当吃些米糠、麸皮、胡萝卜、鱼肝油、酵母、新鲜水果和蔬菜。
(2)无机盐类。无机盐中以钙的摄人量最为引入注目。对老年人来说,每天补充钙不能少于1克,而黄豆含钙量较高,推荐中老人多吃豆制品,因每500克的豆腐,含钙量在1.1—1.5克之问,仅此一项,就可维持每日钙的摄入量。另外老年人摄锌的能力降低,每日服10%硫酸锌数毫升即足,但不宜长期过量服用。
(3)纤维素类。“对老年人的饮食研究发现,60—90岁的杂食人群中,有30%的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而常年素食的人则仅18%患有骨质疏松症。素食中的长纤维还可以防止结肠癌的发生。事实说明,老年人膳食谱中增加素食的比例,无论是对健康,还是防止衰老现象提早出现,都会有所裨益。
(4)控制总热量。即使以上三点都能注意,但对饮食在数量上不加以控制,以上三点的作用就会大大抵消。因为人体内的蛋白质、脂肪和糖,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对饮食不加限制,即使脂肪点滴不进,发胖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需要提醒中、老年朋友的是“腰为肾之府”,房室过度必然有损于肾,肾亏则腰痛。适当的节制性生活,对预防腰腿痛也是十分有益的。
5.加强锻炼,有病早治。
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特别是中老年人,平时注意结合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做必要的体育锻炼并持之以恒,如跑步、做操、打太极拳等,以此来增强关节的活动度、肌肉韧带的耐久性,使关节骨得到充分的营养,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正如常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如果腰部等偶然造成扭伤,需及时彻底的治疗,防止转成慢性腰痛,真正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摘自《常见腰腿痛防治指南》
中医对腰腿痛的病因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对腰腿痛病因观察是十分细致的,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腰脚”与肾联系最为密切。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并司水液代谢,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前阴、后阴。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那么腰椎,脊椎乃至整体骨骼的支撑、运动强度和耐久力的维持,就主要决定于肾,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肾者……其充在骨”。《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肾为“作强之官”。若肾精不足,骨髓空虚,便会出现腰痛膝软胫酸足跟痛,甚至腰脊不举、足不任身等症。由于腰部与肾脏的密切关系,故肾脏有病,往往最先反应于腰部,而以腰酸腰痛为显著症状。凡房劳过度,久病失养,肾精气阴阳不足,常为腰痛的主要原因。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肝位于腹部,横膈以下,右胁之内。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谋虑所出,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和主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腰与肝脏的关系主要是肝藏血而血养筋。按照中医学理论,筋,又称筋膜,附着于关节附近及肌肉周围,近似于筋膜、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神经、滑液囊等组织,是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筋的收缩弛张,对关节的活动及运动的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故《素问·痿论》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因为筋的一切运动都离不开血液的供给,而且血液供给的多少,也对运动的正常与否,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肝主藏血司血液的贮存与血量的调节,所以筋的营养来源,也就主要依靠着肝脏。这就是《素问·经脉别论》所谓:“肝,淫气于筋。”《素问·痿论》所谓“肝主身之筋膜”。只有肝藏血功能正常,肝血充足,人的运动才能灵活自如,健全有力。既不会收缩过度而发生痉挛拘急,也不会弛软无力而导致痿软迟钝。若肝血虚,则筋脉不得濡养,遂产生腰腿疼痛或下肢筋脉痉挛麻木。如《普济方》中所说:“夫足少阴肾之经也,属于腰脚而主于骨,足厥阴肝之经也,内血而主于筋。若二脏俱虚,为风邪所乘,搏于经络,流注筋骨,故令腰脚疼痛,筋脉挛急,不得屈伸也。”
由于人体气血亏虚,阳气不振,腠理空疏,卫阳不固的情况下,风寒湿邪得以乘虚侵袭而发为腰腿痛,所以《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三气也。”可见,在腰腿痛病中,主要病因为风寒湿邪。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损伤阳气,阳气受伤,气脉不通,不通则痛;寒主收引,寒凝气滞,筋失所养,亦可见筋肉挛缩,湿性重着,其性粘腻,其伤人可引起腰部强硬、屈伸不利,痛似折断等。
《外科证治全书》中说:“诸痛皆由气血瘀滞不通所致”。用力过度,脉络充血而外渗,可形成瘀血;若心气不足,血脉不通,血液瘀滞,亦可形成瘀血,瘀处于腰部,疼痛由生。由此可知,祖国医学认为腰腿痛与肝肾虚衰、正气不足、气血凝滞和感受风寒湿邪关系密切。
腰腿痛和经络是什么关系?
腰部与经络联系也很密切。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由正经、奇经、经别及络脉、经筋、皮部构成一个独特体系,是联系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的通路。经络系统以十二正经为主要内容。正经十二对,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表里相合,左右对称,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四组中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两组均通过腰部,与腰部密切相关。其中,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行于躯干前面;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行于躯干侧面;而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躯干背面。诸经中,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其支者从腰中下脊、贯臀”,与腰部关系最为密切。故《灵枢·八经脉篇》:“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项背腰尻�踹脚皆痛”,《灵枢·刺疟》:“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灵枢·经筋》:“足太阳经筋……其病……脊反折”,均属该经病引致腰痛的记载。
作者: 天使也美丽 2005-8-6 13:52 回复此发言
--------------------------------------------------------------------------------
2 腰腿痛
足少阴肾经虽行于身前,但因两肾位于腰部,足少阴经“贯脊属肾”,“是主肾所生病者”,所以肾病腰痛的记载亦屡见于《内经》中,如《灵枢·胀论》:“肾胀者,腹满引背,夹央然腰髀痛”,《素问·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素问·风论》:“肾风之状,脊痛不能正立”。《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行酸”。《灵枢·经筋》:足少阴之别“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均属此例。
其他如《灵枢·经脉》: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素问·厥论》:足少阳胆经“机关不利,不利者,腰不可以行”。
奇经八脉中与腰部关系最为密切者,当属带脉、督脉、任脉与冲脉。
带脉从第三腰椎出发,围腰一周,状如束带,可“约束诸经”即约束全身直行的经脉,足三阴经、足三阳经都受带脉的约束。因其横行腰腹之间,其为病,与腰痛亦息息相关,故《难�经·�十九难》提出:“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督脉行身后正中,《素问·骨空论》所谓“挟脊抵腰中入循膂属肾”,《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入贯膂”,均揭示了该脉与腰的密切关系,故其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任脉、冲脉与督脉同起于胞中,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所以亦皆与腰部有较密切联系。
风寒之邪是如何引起腰腿痛的?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且善行而数变”。意为风邪是外感致痛因素,且致病有游走窜行的特性。其他致病因素,如寒邪、热邪及湿邪均可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寒邪附于风入体,也会随之走窜,既而致病。《素问·痹论》中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意为寒邪入体后,可致经脉气血凝闭阻滞。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此外,寒邪可引起经脉拘急收引,而导致肢体屈伸不利。故此,腰腿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而避风寒。
在南方,每当雨季来临之时,腰腿痛症状多会加重,这是为什么呢?
此为湿邪致病的常见表现。湿邪重浊且粘滞,故湿邪致病后多见身重、四肢无力、关节疼痛等症状。又称为“湿痹”。其症状多是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而所引发的疼痛却不是非常剧烈。与四季相应,在夏季时湿气重,故此时因感受湿邪致痛的患者往往会见到症状加重的现象。此外,湿邪还多与风寒之邪相混杂,共同犯体致病,称为“风寒湿痹”。此类病患者,在腰腿痛患者中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冷湿环境对他们尤为不利,常可导致腰痛急性发作。
肝肾亏虚与腰腿痛有关吗?
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且“腰为肾之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肝肾亏虚的主要致病因素又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于体内,未被祛除,日复一日,其损伤程度渐渐加深,累及肝肾。另一方面是过劳受损。过劳指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血,房劳过度则耗伤肾精。此三劳皆可导致肝肾亏虚之证。
肝肾亏虚,则气血运行乏力,筋骨失去濡养,进而活动受限,隐隐作痛。此类痛证分为阴虚及阳虚两种。阳虚者,常伴有面色恍白,怕冷喜温之征;阴虚者,则常见面色潮红,口渴咽干之象。可以说,肝肾亏虚是造成腰腿痛的内在致痛因素。
中医如何认识外伤引发的腰腿痛?
中医将因外伤而引发的腰腿痛归于血瘀腰痛一证。
外伤后,气血运行失常,致血离经脉而溢于脉外,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且影响全身血液的运行,继发疼痛,出血或经脉瘀塞不通等现象,正可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其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且按之加剧。在腰部活动时及咳嗽时症状加重。
中医的腰腿痛临床分型的特点是什么?
中医将腰腿痛一症分为如下若干证型,其特点如下:
(1)风寒湿型:腰痛时轻时重,酸胀重着,转侧不利,遇冷加剧,得温则减。舌苔白腻,脉沉细。
作者: 天使也美丽 2005-8-6 13:52 回复此发言
--------------------------------------------------------------------------------
3 腰腿痛
(2)湿热型:腰痛,伴有热感,腿痛为胀痛或跳痛,小便浊黄,口苦。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数。
(3)气滞阻络型:腰痛急剧,走窜不定,转侧困难,双下肢均可受累。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涩。
(4)瘀血内积型:腰腿痛,痛有定处,双下肢麻木重着,腰部僵硬。舌质紫暗,瘀斑,脉涩不利。
(5)肝肾亏虚型:腰痛而酸软,双下肢乏力,腰痛遇劳加重,休息后减轻,喜按喜压。舌苔薄白,脉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分型并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如何对腰腿痛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首先,应当向患者详细地询问病史,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职业情况,发病诱因及起病情况,疼痛的性质及部位,病程的长短,以往的身体情况等等。
其次,作脊柱检查,可按望、触、叩、动、量及神经系统检查,逐一有序地进行,以免遗漏。在作检查时,要注意尽可能少地移动病人或使之改换体位。具体到腰腿痛病人,可分立位、坐位、仰卧位、俯卧位等体位来检查病人,同时还应结合神经系统检查。
最后,就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关节及内脏器官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腰腿痛患者的立位检查包含哪几项?
在作立位体检时,最好是在温暖的环境中,让患者脱去上衣,背向检查者。
首先,观察脊柱力线是否改变。正常脊柱在腰段前凸、骶尾段后凸。因此,腰椎前凸消失变平或是后凸畸形,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阳性体征。从后面观,脊柱应位于人体的正中线,不应有任何的倾斜和弯曲,否则即是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脊柱侧弯同时,还常伴有脊柱在腰段后凸、腰肌痉挛等现象,此类患者的腰椎侧弯既可以是倾斜向健侧,也可以是向患侧。
其次,应点按患者腰背部,力求对其软组织紧张程度及压痛点分布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检查中,除了按压棘突两侧并注意有无下肢放射痛以外,还要注意按压第三腰椎横突、腰骶三角区及髂嵴等区域,并注意是否可以扪及棘突存在台阶样变。这些检查不仅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提供依据,也可以为鉴别其他可以引起腰腿痛的疾病找到佐证。
最后,应检查患者腰椎的活动度。腰椎可以作四种活动:前屈、后伸、旋转和侧屈。正常的活动范围是:前屈90度,后伸20度,左、右旋转各30度,左、右侧屈各30度。如患者在脊柱活动中受限,且受限原因是疼痛,则应明确疼痛的位置及有无其他伴发症状。
腰腿痛患者的坐位体检有什么意义?
坐位体检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脊柱的姿态和运动情况与立位之不同,因为坐位时可以避免双下肢对脊柱的影响。
首先,仍要注意观察脊柱力线的变化。若立位时的腰椎侧弯是由于下肢疾病而致的骨盆倾斜引起。那么,在坐位时这种腰椎侧弯将不复存在。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侧弯常因神经根受压而致,而坐位时这种压迫是不能得到缓解的,故腰椎侧弯将依然存在。
然后,要再观察腰椎的活动情况。让患者依次作前屈、后伸、旋转、侧弯等运动,如引起的疼痛与立位时相同,则证明病变在腰椎;若疼痛消失,则说明病变可能在骶髂关节。
腰腿痛患者的俯卧位体检有什么意义?
患者处于俯卧位时,背部肌肉较为松弛,也利于观察。如果此时脊柱两侧肌肉仍是不能放松,则往往预示着脊柱本身或其肌肉、韧带的附着点有外伤或是其他疾病。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肌肉痉挛就是在俯卧位时也不能缓解。
俯卧位时便于作压痛点的检查及叩诊检查。要注意在判明压痛点位置的同时,注意其疼痛的性质,及有关放射痛,放射的区域等等。棘上、棘间及臀肌的压痛点一般比较表浅,小关节及椎体本身病变压痛较深。对此而言,叩击痛的检查是反映深部疼痛的好方法,叩击棘突所引起的疼痛,往往预示着腰椎间盘突出存在的可能性。
在俯卧位时,还可以为患者作跟臀试验,方法是:握住患者踝部使其足跟尽量屈向臀部。此时若出现髋关节不能伸直,骨盆离开床面,下腰椎疼痛,即为阳性。这多是由于骶髂关节病变、下腰椎及腰骶关节病变及腰�2~腰�3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股神经受压而导致
作者: 天使也美丽 2005-8-6 13:52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腰腿痛
腰腿痛患者的仰卧位体检包括哪几项?
作仰卧位体检时,首先要观察患者腰部是否能够平放在床上,双侧髋关节及膝关节是否能够伸直。然后,须作腹部扪诊,目的是除外因腰椎结核、髂窝化脓性变及妇女的妇科疾病等原因所引起的腰腿痛。例如:腰椎结核产生的寒性脓肿,常位于腹部两侧的腰大肌内,是可以通过扪诊,触及到肿块的。对于腰腿痛患者而言,在仰卧位时还有许多种特殊的检查方法,如直腿抬高试验、屈颈试验、仰卧挺腹试验,颈静脉按压试验等等。
如何作直腿抬高试验,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作法如下:患者双下肢伸直仰卧,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关节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并徐徐将之抬高,直至患者产生下肢放射痛为止,记录下此时下肢与床面的角度,即为直腿抬高角度。正常人一般可达80度左右,且无放射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即检查者将患者下肢抬高到最大限度后,放下约10度左右,在患者不注意时,突然将足背屈,若能引起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
本试验的原理是:当下肢抬高时,坐骨神经受到牵拉,加重了突出的腰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刺激。
在直腿抬高试验中,下肢抬高在0~20度时,并不引起神经根在椎管内的移动,因此在此范围内的受限,多为�绳肌痉挛所致。在下肢抬高超过30度以后,即可引起神经根的牵拉或向下移动,其中受牵拉最大的是腰5神经根,其次是腰4神经根。当抬高角度超过60度时,腰5神经根所受拉力达到最大程度,并足以使之在椎管内向下移动。由于腰5、腰4神经根受到的牵拉力较大,故腰5~骶�1、腰4~�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
在较为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不仅患侧的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连健侧的直腿抬高试验也可以为阳性,这是由于健侧下肢抬高时可使神经根牵动硬膜囊,从而相应改变了对侧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相对位置,而诱发了疼痛。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可以用来区别神经根性或是肌肉因素所引起的直腿抬高受限。一般由于髂胫束、�绳肌或膝关节后侧关节囊紧张所造成的直腿抬高试验受限,在作加强试验时可呈阴性。
仰卧挺腹试验怎么作,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可让患者处于仰卧位,两手置于体侧,以枕部及两足跟为着力点,将腹部向上抬起,如可感到腰痛及患侧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如不能引出疼痛,可在保持上述体位的同时,深吸气并保持30秒,至面色潮红,患肢放射痛即为阳性;或在挺腹时用力咳嗽,出现患肢放射疼痛者也为阳性。如上述方法均不能引发患肢疼痛,还可以在患者挺腹时,以双手压迫其颈静脉,此时若出现患肢疼痛,仍是阳性体征。此试验原理是通过增加腹内压力而增加椎管内压力,以刺激有病变的神经根,引发腰痛及患侧下肢疼痛。
屈颈试验怎么作,有什么临床意义?
可让患者平卧,四肢自然放平,检查者一手托于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患者胸前。徐徐将患者颈部屈曲,若能够引发患者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
此试验原理是:屈颈使枕部离开床面,可令脊髓上升2cm左右,并使硬膜及神经根受到牵拉,加重了已经发生病变的神经根的紧张程度。
膝髋屈曲试验有什么临床意义?
膝髋屈曲试验又分为单侧膝髋屈曲试验和双侧膝髋屈曲试验。具体作法为:
(1)单侧膝髋屈曲试验:患者仰卧位,一侧下肢处于伸直位,检查者将其另一侧下肢抬起,并将其膝髋关节尽量屈曲,使其大腿贴于腹部,观察其对侧膝髋关节是否发生屈曲活动,若有屈曲则说明该髋关节存在屈曲畸形。
(2)双侧膝髋屈曲试验: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使其膝髋关节尽量屈曲,将其膝部尽可能地向头部推挤。此时,患者的腰骶关节及骶髂关节均发生活动,若存在这两个关节的病变即可引发疼痛,并可以根据疼痛的部位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疼痛在哪一个关节。
作者: 天使也美丽 2005-8-6 13:52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腰腿痛
对于腰腿痛患者而言,在作直腿抬高试验、挺腹试验、屈颈试验等均为阴性结果,而作膝髋屈曲试验呈阳性结果时,可以推断其腰痛症状可能是由于腰骶关节病变引起,而不是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什么是纳夫齐格尔氏征?
纳夫齐格尔氏征又称为颈静脉压迫试验。其操作方法是: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或卧位,检查者用手压迫患者两侧颈静脉,或用血压计橡皮囊缠绕颈部,加压至5.3~8.0Pa(40~60mmHg),使其颅内压升高,进一步引起脑脊液压力增高,硬膜囊扩张,从而将神经根推向外侧,使其受压加重,出现患肢疼痛、麻木等症状,这种症状可以自上而下发展,也可以自下而上发展。其中以站立位时,检查出的阳性率最高,且尤适于检查腰4~腰5椎间盘突出者。
什么是神经压迫试验?
患者仰卧位,将其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均屈曲到90度,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直到出现坐骨神经痛为止。此时将膝关节稍屈曲,坐骨神经痛则明显减轻或是消失。检查者以手指压迫股二头肌腱内侧的�神经,若可以诱发疼痛则为阳性,此试验可以用来鉴别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腰腿痛和因肌肉因素而引起的腰腿痛。又被称为卧位弓弦试验。
如何检查因骶髂关节疾病引起的腰腿痛?
骶髂关节疾病是产生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腰腿痛患者而言,骶髂关节的检查是十分重要的。
患者多有骶髂部酸痛症状,疼痛可以向大腿后侧放射,一般不会产生达到膝关节以下的放射痛。患者一般用健侧下肢站立,患侧屈曲使骶髂关节松弛。当站立位时,腰椎向各方向活动时,均可因骶髂关节疼痛而活动受限;坐位时常用健侧臀部着凳,但此时骶髂关节相对固定,故腰椎活动时疼痛较站立位轻;卧位时患者常因疼痛而翻身困难。
以下是有关髂骶关节的几项特殊检查:
(1)“4”字试验:患者仰卧位,屈膝屈髋并外旋髋关节,将足踝部置于对侧大腿上,并以一手压对侧骨盆,一手将屈曲的膝部下压,骶髂部发生疼痛为阳性,说明骶髂部有病变。
(2)骶髂关节分离试验:又称为盖氏试验,具体作法为:患者仰卧位,将对侧的髋、膝关节尽量屈曲使大腿贴近腹部,患者自己抱住屈曲的下肢,另一手将检查台边的患侧下肢稍外移至检查台外,并压大腿前方使骶髂关节外发生疼痛则为阳性,说明本侧骶髂关节有病变。
这是由于对侧髋、膝关节尽量弯曲后,腰骶关节已被固定,故压另侧髋关节极度后伸,腰骶关节不能活动,活动只能发生于同侧骶髂关节,如果此关节有病变则会发生疼痛。
(3)骨盆分离试验: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放于患者两侧髂前上棘处,使掌根部放在髂嵴内侧,然后双手一齐用力各自将左、右髂嵴向外推,此时如骶髂关节处发生疼痛即为阳性。单侧骶髂关节疾病表现为单侧疼痛,双侧骶髂关节疾病表现为双侧疼痛。
此试验原理是:当双侧髂骨翼被向外推挤时,双侧骶髂关节均被迫发生活动,从而可以诱发病变的骶髂关节发生疼痛。
梨状肌紧张试验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这先要从梨状肌的解剖位置谈起。梨状肌起自第2、3、4骶椎侧方前面,向外下穿过坐骨大孔形成肌腱止于股骨大转子上部内侧,是髋关节的外展肌之一。
坐骨神经在通过坐骨大孔时紧贴梨状肌下缘穿出。大约有1/6的人的梨状肌有两个肌腹,坐骨神经从中间穿过。有时坐骨神经有两支,这二种肌腹呈交错状态穿越。
梨状肌紧张试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检查者握住患者小腿下端,在患者屈膝90度时,使髋关节内旋,使得梨状肌紧张,此时若出现沿大腿后侧至小腿后外侧的放射性疼痛即是阳性
你可以试试膏药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