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学习读后感]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当我拿到《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再怎样努力自己也是不可能成最好的老师,业务学习读后感。但在读过了书的序言之后我才理解了这句话所蕴涵的深意。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给我感受很深的还有以下两点:
一、开心工作每一天。刚毕业时我热情满怀,对学生也充满了爱心,立志做一名受学生喜欢和家长爱戴的好老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当初的热情减少了很多,而且还抱怨这,抱怨那,怨天尤人,这种心情有时也影响到了自己的教学。李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是这样想的“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
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可是,每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李老师又提供了方法: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二、民主参与班级管理。对于属于班主任分内之责的班级常规管理及各项事物,李老师那样完全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班级,处理班级事物。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培养其责任心。
当班主任的我,总感觉到一个字“累”。天天脑子里想的和处理的都是班里边乱七八糟的事。看完李老师的班主任管理方法之后,觉得自己在对待班主任工作时,要向李老师那样完全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班级,处理班级事物。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培养其责任心。因此,我改变了以往任何事我都亲自做或亲自过问的做法,班班级的事务分配到人,使学生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让自己从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比如以前我规定两周换一次座位,因为忙有时会忘记,因此总有学生埋怨,现在我们班专门有一位负责调换座位的同学,不管我在不在教室,只要到了调换座位的时间,全班同学都要听从他的指挥。现在学生能够及时调换座位高兴了,而我再也不用操心什么时候改换座位了。班里的花有人管了,红领巾、吃零食、卫生有人查了……
人可以默默无闻,但决不可碌碌无为!集中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做有用的事才是正道。所以,今天我也要把“做最好的老师”
,“做更好的自己!”作为对自己的要求,我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我可以努力更好,每天睁开眼,想着今天我要“最好”!每次走进课堂,想着我必须努力做到“最好”!当一天将过,不忘自问“今天我还有哪些方面不是最好”?让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点反思都成为超越自我、追求“最好”的坚实的一步!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这是一个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呼叫;这是一个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勇士,以自己无畏的气概,堵击现实浊流的感召;这是一个对人生对生命无比崇敬和热爱的思想者的既敦厚从容又犀利逼人的呐喊,一部书,其实就是人生的一部宣言!由此,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在向世人宣告:这世界有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也始终会有追求火一样理想的殉道者!“我心中的信念不会消逝。”我会“努力去做成几件事!”多么洗练而执着的告白!
《不跪着教书》,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当这种人格和理想与现实相抗衡时,她又成了捍卫人格尊严和理想大旗的武器。
人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惑无情讥刺……如果说人的本质,是由精神灌注出来的,那么,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让学生既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包括具有崇高精神和理想的人,成为庄严站立着的铁铮铮的人),又成为有科学精神的人,也许,这就是作者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是他所崇尚和实践着的理想教育。确实,对现今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功利浮躁的众生相,对随处可见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的沦丧,作者是长叹感喟,痛心疾首,忧心如焚的……如果说当年鲁迅弃医从文,为的是拯救国人的灵魂的话,那么,我们能否说,《不跪着教书》就是作者高扬人文精神的理想呼吁教育归依正途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一个警世洪钟呢?
不可否认,全书很多篇什,披露了人们都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可以说,大凡与中小学有关的人们: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和社会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或者有人就是践行者,但又谁能像吴非老师这样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原因的呢?由此,就凭这点,我完全可以说,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写就这样一部站着的书。作为一个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知识分子,这部书的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我们这个民族以及平民百姓所倾注的汩汩滔滔的一片真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热切呼唤,这感情深沉炽烈,甚至催人泪下,虽然他的表达看似平静甚至苛刻,但赤子的情怀,
只要你读了这部书,你随处可以触摸得到。尽管,作者和共和国都经历了那一段令人反思的惨痛的历史。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选择的事实历史就意味着解释——是对原因的寻找
。从书里,我们随时都能看到,作者在抨击现实之时,常常顺手反思历史,反思那段历史中我们民族的伤痛和教训。真的,我完全可以这样说,作者是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这样的思想者,我想,他是有资格去评判历史,直面现实的。回忆是为了不要忘记,过去会推动现在的前行,而现在又昭示着将来的方向。如果我们每个年轻的教师,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认认真真读一读这部书,都能沉思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我想,受益肯定匪浅。
是的,现实不尽如人意,甚至现实强大的习惯势力,人心的沉沦,远远不是人们所估计的那么轻描淡写,但是,尽管这样,我真的佩服吴非老师的勇气和魄力,一种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平静的叙述也好,忧伤地感叹也好,甚至是愤怒的叱骂也好,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赤子对母亲和我们这个民族的炽热的情怀,《不跪着教书》一书的本身,就告诉人们:这个社会还有希望,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因为,我们的面前还有这样站着写作的人,铁骨铮铮的人!我敢肯定,而且不止一个。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读后感《业务学习读后感》。”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暑假,我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付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
今年我阅读了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主编的《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一书。这是一部以研究教师习惯为主要内容的著作,从教师的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五个方面系统地研究教师习惯之著作。读后感受颇深。
书一开篇,提到了朱永新教授对于智慧的一个论述:“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一朵花儿就是一朵花儿,智慧却能在一粒沙子里看到一个世界,一朵花里发现一个天堂。”归纳为一句话:可见智慧对人是何等的重要!
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更需要智慧,更需要教育的智慧。一个智慧,一种做法,教育了一个孩子,让更多的教育着纷纷仿效,效果有好的出奇。这不正是智慧的力量吗?习惯影响着教师的一生,好的习惯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书中所谈的好习惯有100个之多,因而可以理解为:好习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合书沉思,那100个好习惯就像电波一样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让我明白不管是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学习生活上,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得靠努力、努力、再努力。名师们之所以优秀,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早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并且长期坚持。可以说,是好习惯引领他们走向了成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看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方知,需要改变的首先是自己,自己在教育中也要形成良好的教育习惯。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的确,在某一天,某一刹那,人是需要被提醒的。看着书中一个个好习惯,自己感到汗颜。习惯影响着教师的一生,好习惯必能有效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并成为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陶行知先生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确,教师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思想和意识,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影响自己形象的细节。很多名师之所以能够称其为名师,关键就在于他们有这样的思想高度,知道良好习惯对自己的作用。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一书,作者就是通过这100个好习惯案例,引起我们广大教师注重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细节,注重教育生活中好习惯的培养,从而提升自我素养,超越自我。因此,阅读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享受,更多的则是生活的引领,智慧的传递,方法的教授。普通教师之所以不能成功,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这些好习惯作为人生的翅膀,为自己放飞理想增强更大的助推力。
从小事做起,从习惯养起。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教育习惯,从阅读《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开始。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赏识你的学生》一书,心中感慨万千。
一、我深深懂得要付出所有的爱心去关心爱护我的学生。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让我这个作为三岁男孩的母亲深有同感。不管我的孩子在别人眼中将来是否是才,他总是我的孩子,我的生命,希望他能在老师的管教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当我第一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我心中默默地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我把一切交给你了,拜托了!”这是我一位年轻母亲的心声。
作为一个老师,从事教育事业近十年,似乎此时我才恍然大悟,深深体会到,有这么多这么多母亲把他们的生命———孩子交给了我,他们又何尝不是呢?对我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我好象掌握了这么多人的命运———责任之重大啊!我自认为已经很关心很爱护自己的学生了,但再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去看的话,觉的欠缺了点什么,从这一刻起,我发誓我要用我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我的学生,因为我是一位人民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把孩子交给我,你们放心吧!”
二.它让我明白如何去更加的关爱我的学生—————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欣赏、赞美和鼓励便是助孩子飞向成功彼案的翅膀。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教师,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学生“青春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能让自己的学生有更美好的前程,我会不遗余力的努力,因为学生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赏识学生就是让他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去年教过这么一位男生,初中三年来学习一直是平平淡淡的,急死了父母和爷爷奶奶,在怎么给他讲道理,他还是一如既往,学习不怎么重视,顺其自然。老师们也很担心,都认为他能考上普高已经不错了。离中考只有两个月了,很多学生都努力的在学习,他好象或多或少受点影响,上课废话比以前少了很多。至少这是一点进步,我看在眼里。因为我多么希望他英语上能有大的进步,这是他的弱项,也是中考的致命伤。有一次,晚自修我走到他旁边(他坐最后一排),见他正认真的做着作业,轻轻的对他说,“周××,你最近真的很努力,你本来就很聪明,如果你继续努力下去的话,考嘉二中应该没多大问题。”我只是为了激励他才这么说,其实我没这个把握。虽然这个孩子有能力上重点,但他落下了太多。“是吗,真的吗?我真的能考上吗?”他看着我,我第一次看到他这么充满希望,原以为他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想到他以如此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那时进退两难:“肯定行,再加把劲,进行最后的冲刺,发挥出你应有的水平,嘉一中也能上。”
之后,我发现,他像变了个人似的,话越来越少,课间不停的做作业。上英语课也特别认真,我和项老师都觉得他变了。他每每有一点进步,我都加以鼓励,有时为了多激励他,我特地叫他回答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表扬他。他在英语上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后来,我们学校来了新校长,全体初三师生进行最后的冲刺,临中考最后八天晚上为学生义务补课,每位学生只能选一门功课。没想到周××同学选了英语,我很高兴,因为他欠缺的就是这一门。早上7:30上课,晚上上到8:00点,每个人都很累,但没一个人说,因为我们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有一天晚上雨下的特别的大,从来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雨,我在教室里准备好讲义,等着学生一个个的到来,心想下这么大的雨,今晚肯定没几个学生,更别说周××了(他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是家中的宠儿),即便来了,也淋的差不多了。5:55学生陆陆续续来了,我很高兴,6:00
我
刚准备上课,此时,感觉有个人影在门口,肩上背着书包,手里拿着雨衣,头发上的雨水还在一点一点往下滴,两个裤脚卷的很高很高,最后一位学生周××到了,一个也不少,我当时感动的不知如何是好————那晚的课每个学生都上的很认真,我是更加投入,外面的风声雨声好象根本就不存在。
最终七月捷报传来,周××被嘉二中录取,他全家非常激动。还未发榜前,我已赴澳洲学习,当我通过越洋电话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的眼眶湿润了。
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是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这样出现了,我相信周××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会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
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
那么,奇迹就会发生。
〔业务学习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